探寻民间手工艺变迁: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

      古谚有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2008年,常州梳篦工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探寻这一古老的民族手工艺文化,近日,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弘扬传统文化,探寻民间手工艺的变迁”暑期社会实践之常州小分队来到常州梳篦博物馆,近距离接触了梳篦这一民间手工艺术,并与民间艺术家面对面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学生现场记录。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供图

      

      “常州梳篦之所以成为‘乡土奇葩’,是与梳篦工匠的民俗传承和创造性劳动分不开的。起初,梳篦只是古人制造生活用具的功能活动中的产物,这种手艺并未从原始劳动中分离出来。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对理发工具需求量的增多,以及社会分工等等因素,逐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半农半工或专门依靠手艺生活的半独立或独立的手工业行业。”馆主告诉淮阴工学院的学生们。

      

      在常州梳篦博物馆,淮阴工学院小分队参观了梳蓖工艺制作区,了解了梳篦纹饰加工中的工艺流程,“常州梳篦工艺如此精致复杂,着实佩服这些制作梳篦的能工巧匠们。”一位学生惊叹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场观摩。淮阴工学院生化学院供图

      

      “为了更好地展示常州梳篦的历史渊源、传统手工艺,常州在当地建立了梳篦博物馆。不仅如此,当地政府在保护常州梳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有更为细致的规划。”提起梳篦博物馆,一位手工艺人介绍说。

      

      精妙纤纤五指动,荟萃栩栩千品生。梳篦描绘者较好的美术功底和艺术修养无不让人惊叹。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走近手工艺人,了解了民间手工艺的变迁与发展,增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学习、继承并发展民间手工艺,促进更多人进一步探索、了解、弘扬民间手工艺,把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瑰宝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随行队员吴韵秋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