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连续投资800万保护“非遗”
2014-07-10 16:40:2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已浏览次
后工业社会必将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经济形态就是互联网支撑下的创意产业。而作为催生创意的重要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给予她更多支持、呵护,就是在为未来播种、孕育更多希望。秉持这样的社会责任理念,2014“B M W 中国文化之旅”6月27日至7月5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贵州省第八次起航,受到多方关注。据悉BM W保护“非遗”已经持续八年,并为此投入了总计800万元的捐赠。
2014之旅贵州开启
贵州向来以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浓郁的民族风情犹如醇厚芳香的茅台酒般令人心醉:从“清泉般闪光的音乐”—侗族大歌,到被喻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图腾”的苗族刺绣;从欢快动感的苗族芦笙舞,到仅用一柄“匠杆”就能设计出精美鼓楼、风雨桥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瑰宝,是贵州向全人类奉献的精神财富。
为担起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6月27日至7月5日,2014“B M W 中国文化之旅”在贵州开启。围绕“醉美黔乡,和谐多彩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今年的文化之旅组织了两支车队深入黔贵大地,针对“食、俗、技、艺”四大重点领域进行探访,领略黔山贵水滋养千年的多元民族文化。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中首家荣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的企业,B M W 将继续助力传统文化保护,对“苗族芦笙舞(滚山珠、鼓龙鼓虎—长衫龙、锦鸡舞)”、“侗戏”等贵州省亟待保护的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总计100万元的捐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公共关系副总裁孙玮共同出席了2014“BM W中国文化之旅”发车暨捐赠仪式。
技艺食俗东西探寻
在 为 期8天 、 总 行 程 预 计 达2000多公里的文化征程中,B MW带领着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进入古老的黔贵大地,共享民族文化盛宴。
作为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由20余辆全新B M W 组成的2014“B M W 中国文化之旅”车队,将围绕着“食、俗、技、艺”这四个不同的探讨议题,一探和谐多彩的山水黔情。
其中,东线车队将以“技、艺”为重点探访对象,前往黔东南的民族村寨进行探访,深度体验贵州民间手工技艺之精、民族艺术之美:车队队员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感受水族马尾绣的精致华美;走进大山深处的黄岗、地扪侗寨,领略宛若天籁般的侗族大歌,了解巧夺天工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拜访雷山郎德苗寨,触摸最原生态、最鲜活的苗族传统音乐与舞蹈类文化遗产。
在深度挖掘黔东南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B M W 也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邓钧、中国着名服装设计师祁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庄小蔚加入车队,参与以“黔歌赋:从侗族大歌解读侗族文化”“技传承:苗族服饰及装饰纹样中的苗绣美学”为主题的两场文化论坛,探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在东线车队结束黔东南线的行程后,西线车队自凯里启程,前往黄平、都匀、安顺、贞丰、紫云等地,并围绕着“食、俗”探访主题,对当地深厚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进行探访。
八年投资八百万保护“非遗”
对于贵州这一多民族省份来说,那些散布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大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离开祖辈世代居住的村落外出务工,沿袭千年的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现代化的洗礼,一直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它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正在不断缩小,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八年来,秉承着探访和保护本土文化,促进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宗旨,“B MW 中国文化之旅”不断探访那些熔铸在我们灵魂之中的民族印记,溯中华文化之源,并对沿途所探访的69项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究课题进行了总 计7 0 0万 元 的 捐 赠 。 今 年 ,“B MW 中国文化之旅”又对贵州省近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探访,并对其中8项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总计100万元的捐助,以切实的行动守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
正是由于持续多年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宣传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M W也于近期获得了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高权威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颁发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中首家、也是惟一一家荣膺这一国家级最高殊荣的企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表示,“BM W中国文化之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与企业联手共同开展常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创举,提升了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期待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保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