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呵护

      最近一个时期,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很热,让这些散落民间、身处险境的非遗项目得以进入公众视线,众多活化石级别的民俗民间文化寻找到生存空间,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
      
      不久前,在廊坊举办的第七届民俗文化节让我省的非遗得以展示,燕赵大地二百多项非遗技艺展演掀起民俗文化的热潮,非遗保护已经深入人心并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河北省博物院组织的探秘燕赵考古活动也办的有声有色,曲阳定窑遗址、北岳庙、田庄大墓吸引着各界人士的目光,文博、非遗与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找到了契合点。6月16日,燕赵晚报刊载一篇《90后拍dv力挺本土曲艺申遗》的文章,正定女大学生杨宽走访民间老艺人,整理城隍庙会音乐舞蹈艺术,希望早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自民间的力量让我们看到民俗文化振兴发展的希望。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接触过一些从事非遗保护、整理、传承、推介的专业人士和热心公众。在去年的《重走井陉古驿道》活动中认识了一对钟情于历史文化和非遗保护的伉俪,井陉县文联的马佶和文史办的何克宁,这些年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全县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就有4项,省级非遗更是高达32项,市级非遗48项!
      
      非遗的传承发展也离不开那些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此的大师们,磁州窑传统技艺传承人刘立忠,恢复发展传承定窑传统技艺的陈文增、和焕,井陉窑传统技艺传承人毕会文,易县绞胎陶技艺传承人张保军,馆陶黑陶传统技艺传承人李思月等,曲阳石雕技艺传承人卢进桥,衡水内画技艺传承人王习三,易水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邹洪利,丰宁布糊画技艺传承人滕腾……传统技艺与人格魅力交相辉映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契机,也让河北传统技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更为可喜的是,在非遗的传承保护过程中,我们还看到来自不同行业企业家们的身影,也感受到新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参与意识。当下,传承、发展、保护非遗的环境还很脆弱,需要社会各界的精心呵护,唯有如此,非遗保护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