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书“非遗” 湘西非遗项目亮相湖南馆

      品古丈毛尖,赏江永女书,叹“踏虎凿花”……5月15日,第十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国际博览交易会湖南展团综合馆现场,来自湘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特别的审美体验。

      作为湖南参展文博会的重要内容,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将在文博会期间持续上演。开幕当日,“踏虎凿花”、“江永女书”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还在现场表演与互动,全方位展示独具魅力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题字,引来书家解文

      江永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湖南省的江永县,又名江永女书。在文博会的现场,女书传承人蒲丽娟介绍说,女书严格讲应称为“女字”,即妇女文字,是一套奇特的汉字。“它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

      女书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至今仍在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关于女书的起源,当地有几种说其中之一说:自古以来,江永潇水流域的妇女喜欢聚在一起纺织布绣花。她们不能上学读书,学习男字(她们称方块汉字为男字),为了把自己的苦难经历记下来,她们便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

      神奇的女书参观者众。而在众人之中,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用金显得格外“专业”。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他不仅细心观看蒲丽娟的女书作品,还不时向她询问女书的历史和创作等问题。面对蒲丽娟刚刚书写的一幅女书作品,两人经过简短交流,周用金欣然提笔,在作品之后挥毫“解文”,以汉字解女书之文:天道酬勤。

      “踏虎凿花”巧遇湘西老乡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也在深圳文博会亮相。传承人杨桂军,经过20多年潜心磨炼,技艺精湛,刀法纯熟,凿刻的《苗家六月六》、《打油图》等作品,获得了省部级和国家级等多种奖项,很多作品也远销国外。

      5月15日,杨桂军在湖南展馆展示“踏虎凿花”的技艺。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名湘西籍观众竟来到现场,特意拜访杨桂军。“我在深圳的一家美术学校做老师,小时候就听说过杨老师,一直对他的技艺很感兴趣。”这位赶到现场的女士名为刘莉,她告诉记者,这些年很少回湘西老家,难得有机会看到“踏虎凿花”。而这次在文博会的现场,杨桂军见老乡到来,也高兴地和她聊天、交流,告诉她“踏虎凿花”的工艺技巧。

      杨桂军说,早在2008年,“踏虎凿花”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个性、精湛的工艺技巧饮誉国内外,成为工艺美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凿花图案,题材广泛,有花草、鸟兽、虫鱼、傩面等多种纹样。

      在文博会期间,除了看非遗传承人现场秀绝活,观众还可以在湖南馆品尝舌尖上的“非遗”。以传统制茶工艺而名列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古丈毛尖,将在湖南馆展区“红1品”地方特色商城互动区提供品茶活动,众品可以品尝传统手工制作的古丈毛尖。

      据悉,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的封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湖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国家级项目99项,省级项目220项;国家级传承人76人,省级传承人136人。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