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活态非遗撒开传承网

      人间江南三月天,正是桑蚕哺育农忙时。江南人世世代代在此经营着桑事,渐而衍生了蚕桑文化。

 

  “清明一过谷雨来,谷雨两边要看蚕。当家娘娘手段好,蚕种包好轻轻焐在被里面。”古老的《蚕花谣》,穿越千年时光,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回响。

 

  这里,是杭嘉湖地区蚕桑的主要产区之一,浙江,德清。

 

  剥开厚重历史包裹的非遗蚕茧

 

  浙北地区的德清隶属“鱼米之乡”湖州,有着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蚕收户户缫白丝,麦熟村村捣麦香”,由于蚕桑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当地的民俗活动大多与蚕桑活动有关。

 

  而在德清新市,闻名江南的“蚕花庙会”已流存千年。每到庙会期间,邻近县镇的农民都涌到古刹觉海寺、北街一带,乞求上苍赐福予民,保佑蚕桑丰收。妇女头插蚕花,怀揣蚕种,引得男女老幼争睹芳颜,你挤我轧,故曰“轧蚕花”。

 

  此外,还有“讨蚕花”、“照蚕花”……婉约的江南自不少莺啼软音,“扫蚕花地”便是其中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手执着饰有蚕花的道具“扫帚”,边唱边舞,表演着掸蚕蚁、采桑叶等一系列与养蚕有关的动作。曲调高亢,动作利索,非常喜庆。

 

  自1999年大规模举办新市蚕花庙会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五届。2007年,新市蚕花庙会成功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扫蚕花地”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清县文广新闻局副局长费莉萍介绍,历年来,蚕花庙会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主要包括蚕娘花轿大巡游、科技兴农话蚕桑、蚕文化馆祭蚕神、寺前弄里轧蚕花、演蚕花戏、扫蚕花地等多项活动。

 

  “这样既保留了江南蚕乡传统的民俗节目,又融入了旅游、娱乐等多种元素。”费莉萍说,这是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群众性传统文化狂欢节。另外,重新编排《扫蚕花地》音乐元素,创作、排练原生态无伴奏合唱《蚕花廿四分》,多次亮相于大型舞台,并在今年利用蚕桑民俗培育舞蹈《龙舞蚕花飞》进行推广。

 

  除了蚕花庙会,在德清,非遗活动数量繁多,可谓“季季有活动、一地一特色”。

 

  乾元镇的“乾元龙灯会”年俗项目是浙江26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之一,“龙腾盛世”舞龙大赛、“缤纷春溪”龙灯展及灯谜会、“吴语越韵”演唱会……龙灯皆来自各村落,源于过去流传下来的习俗和手工艺,祥龙竞相争艳、共舞角逐,闹猛元宵。

 

  元宵到乾元看灯会,清明到新市赶蚕花庙会、到三合看龙舟表演,盛夏到雷甸、莫干山采摘枇杷、水果,秋季到三合寻防风到武康看樊哙,冬季到筏头、新市等品“吉祥三宝”……每逢节庆,德清人有了更多的“串门”机会。

 

  走近寻常百姓的非遗日常生活

 

  从2003年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程到200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试点单位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正式拉开德清县非遗保护工作的序幕。

 

  2010年,德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并出台传承人政府津贴和传承单位申报认定办法等相关规定,科学建立传承数据库,促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在服务传承人的基础上,德清发挥“民间设奖”效应,鼓励民间设立首个“非遗保护传承奖”。目前已有17位传承人、民间艺人已获此殊荣。2013年,特别成立写作小组,以“人”为主线,图文并茂的形式反应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故事,编纂《非遗传承人纪实》。

 

  “德清非遗保护已经逐步建立金字塔体系,开始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为核心、省级项目为重点、市县项目为基础的保护网络。”费莉萍说。

 

  “三九坞裸心乡”、“和美后坞”、“沈约故里”、“十里长春”,说及德清的40个文化特色村,费莉萍如数家珍,“德清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西汉名将樊哙、一代文学大师俞平伯、外交特使傅云龙等等,而每个村的特色正源于此。”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