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应从文化战略层面考虑非遗项目的申报

最近两天,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中国网友呼吁有关部门把与暖炕技术类似的火炕技术申请非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暖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国首尔阿且山城出土高句丽的暖炕遗址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最近两天,韩国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中国网友呼吁有关部门把与暖炕技术类似的火炕技术申请非遗。近年来,类似的事件屡次发生,活字印刷术、汉字、汉服、中医、风水、端午……被韩国抢先提请申遗的项目不在少数,中韩两国的网民保卫文化的口水战也未曾停歇。


      申遗和专利概念不同 申遗成功不等于拥有所有权 


      有网友担心若韩国暖炕抢先申报成功,会影响中国火炕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这一问题,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表示,实际上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比如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成功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中国端午节继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之后也照样能申遗成功。苑利称,申遗和专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专利一旦申请成功之后,别人就不能再提请申报了,它具有所有权的性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则更多的是从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同样一个项目,甲可以申,乙也可以申,只要甲乙双方提供的申报项目之间存在差异性,那么就允许申报,不存在申报准入上的障碍。


      目前中国火炕有没有申请世界级非遗的必要


      相对于中国那些急需保护的优秀非遗项目,中国火炕在客观条件和迫切性上如何,目前是否有必要申请世界级非遗,非遗项目的价值评定标准主要有哪些,苑利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主要与非遗项目品质上的优秀度、时间上的跨越度、信息上的承载度、传承状态上的原生度、社会上的知名度、性格上的独特度和生存上的濒危度有关。他认为,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非遗项目,应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性文化,相关部门在提请申报时应选择最有特点的,最有影响力的项目,除此之外,还应从国家文化战略的层面去考虑申报项目的选择,申报成功以后有没有想象空间,想象空间大不大,这是值得关注的。


      非遗保护与开发应同时并举 但需警惕目标漂移


      因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文化遗产资源的再利用常常会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不破坏文化遗产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再利用,使保护与开发能够“同时并举”“分别实施”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苑利表示,与保护文物一样,要想通过单纯的保护来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是很难实现的。单纯保护不但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客观上也很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诸多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尽管我们反对商业社会直接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但并不反对商业社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产业化开发。他举例称,这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元素而对其实施的产业化开发——如将民间传说故事、神话、史诗改编成电影、电视,或是根据传统玩具创作新型工艺品,根据传统配方开发中成药等产业化开发行为,这些都是可以的。苑利认为,在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和再利用方面,韩国要比中国做的好,韩国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从韩国端午祭和泡菜的申遗成功后的产业化运作与宣传推广,到这次暖炕的拟报申遗的试探,我们从这些件事上能看出来,韩国在文化产业上做足了文章,这对中国颇具启发意义。


      但同时,苑利也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到底还是以保护为主,不要发生目标漂移。他称,从传承人传承的项目来讲,非遗保护的要求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这一点不能被改变,因为非遗保留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DNA,如果这儿也改,那儿也改,最后非遗项目就变成一个转基因的东西了,那么也就没有保护的意义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


      专家介绍


      苑利(1958~ ),男,山东省齐河县人。民俗学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化遗产学、中日韩文化源流等方面研究。1990~1992年受东京都立大学邀请,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从事中日韩远古文化比较研究,兼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院非常勤讲师;1994~1995年赴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从事韩民族文化来源研究;2003~2004年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邀请再次赴韩,在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从事文化遗产学研究。主要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韩民族文化源流》、《龙王信仰探秘》、《中国民俗学教程》和《从稻作文化看韩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等。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