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景泰蓝工艺传承的新尝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泰蓝工艺,与过去相比在当下的传承又有着哪些新尝试和新举措?当代景泰蓝在工艺上又有着哪些创新和突破呢?北京禄展铭盛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当代掐丝珐琅、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大师的直系传承人张颖,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其以铜作胎,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最早作为宫廷艺术品的景泰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泰蓝工艺,与过去相比在当下的传承又有着哪些新尝试和新举措?当代景泰蓝在工艺上又有着哪些创新和突破呢?北京禄展铭盛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当代掐丝珐琅、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大师的直系传承人张颖,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文物网:过去景泰蓝工艺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张颖:对于像景泰蓝这样的传统工艺来说,在过去基本上都是采取口传亲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到了民国时期,景泰蓝艺人从宫里出来以后,由于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能够允许他们像之前那样去制作景泰蓝,所以当时很多人离开了这一行。到了解放初期,景泰蓝工艺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多亏了以林徽因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极力挽救这些传统工艺,才使景泰蓝等传统工艺的传承得以延续下来。

      而要说传统传承方式的最大弊病,就是过去人们认为制作景泰蓝的人只是工匠,不需要具备太多的文化知识,师傅怎么教徒弟怎么做就可以了,因此很难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太多的创新意识,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当时的许多景泰蓝制作者也很难成为现在所说的工艺美术大师或者工艺美术大家。

      中国文物网:如今景泰蓝工艺在传承方式上有哪些新尝试和新举措?

      张颖:现在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过去在景泰蓝工艺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病,尤其是点蓝技术,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艺术修养的话,点出来的颜色往往会显得特别俗气。而目前像我们工作室所招收的工艺师则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他们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还有就是特别要提到我的父亲张同禄大师,他是目前为止公认的唯一一个掌握了全部景泰蓝工艺技术的人。他在向我们传承他的手艺时,就特别要求我们也是要像他一样争取掌握全部的工艺技术,同时他也希望在我们在学习这门技艺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去重复既有的艺术风格,而是鼓励大家一定要有所创新。

      此外,之前提到了过去景泰蓝工艺的传承完全是口传亲授,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缺少科学性和严谨性,也没有一个统一完备的技术标准。而现在我们也正在努力去尝试制定一个当代景泰蓝的技术标准,力争通过这一标准来告诉大家,在制作景泰蓝的每一道工序中,做到何种程度就达到要求了,同时通过这一标准大家也能了解一个景泰蓝制作者所制作的景泰蓝作品做到何种程度时,才能算是真正达到了一个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的水准。

      中国文物网:当代景泰蓝工艺与以前相比有什么新的创新和突破呢?

      张颖:以我父亲张同禄大师为例,他早在1988年的时候就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经过多次实验,创作出免烧焊﹑又能表现各种艺术风格内容的新型工艺品“珐琅珀晶”,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景泰蓝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张同禄大师还研创出“银胎景泰蓝”。以景泰蓝为主体,与花丝镶嵌玉雕牙雕漆雕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新型工艺品。近年来,经过一万多次实验,又成功地恢复了失传二百多年的“铸胎景泰蓝”。另外,他还创作出许多壁画﹑大型的壁饰以及景泰蓝室外艺术雕塑,从而使景泰蓝从室内的陈列品走向室内外环境艺术空间。
责任编辑:小白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