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料器非遗传人邢兰香讲述非遗故事

北京料器非遗传人邢兰香讲述非遗故事即将与本月24日在“京城百工坊”三楼教室开讲,邢兰香将以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料器的非遗故事,欢迎广大民俗手工艺爱好者到场互动学习。邢兰香店铺内还有珍贵的即兴作品展示,期待有缘人。

人物介绍

北京料器技艺传承人邢兰香于北京料器厂工作期间,先后师承三位料器大师——田文元、陈德海和佟瑞魁。特别是她的启蒙老师——田文元。田文元是出自蒋家门的“高徒”,善做鸟兽,当年在北京料器行里口碑颇好,做的活儿在市场上很认,是北京料器的第五代传人。

1976年,31岁的邢兰香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机遇再次光顾邢兰香——在料器厂的推荐下,她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

受过美术系统教育的邢兰香不仅手艺得到了很大提高,创作方面也得到了突破。以前的料器是不做人物的,邢兰香开创了料器人物的先河。“比如她做的猴王、仕女、日本舞姬,色彩造型都很漂亮。就这这样,她又把美术学校的知识带进了料器工艺里,赋予了老玩意新的生命。

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多种原因北京料器厂倒闭,邢兰香受邀在一家美国公司担任总设计师。但当百工坊建立后,她毅然放弃了高薪,来到百工坊开了料器工作坊。与老伴一起继续为中华民族技艺的传承贡献力量。值得欣慰的是,邢兰香的孩子们尽得其真传,他们不仅延续着她的技艺还继承了她的艺术精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邢兰香作品之翡翠白菜 照片来源于琉璃厂古玩艺术品交易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邢兰香作品之弥勒佛 照片来源于琉璃厂古玩艺术品交易网

料器小知识:

北京料器是在我国传统的琉璃工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特种工艺品。从外形上看,料器与玻璃、琉璃十分相像,实际上它们都是硅酸盐产品,区别只在辅料的配比上。

与玻璃相比,料器熔点更低,便于艺人在灯上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而且颜色多彩鲜艳。和琉璃比较,料器没有底胎,是艺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之作。做活儿时艺人们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如镊子和剪子进行拉、粘、铰、拽等技巧,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

早年间的北京料器从做假货(仿玉器等各种宝石)开始起家,到了明、清两代算是鼎盛时期。那时民间料器行多集中在花市一带,成为北京特有的手工艺品之一。有明确记载的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北京有料器艺人张昆和徒弟贾福来用山东产的“广料”和日本产的“洋料”烧制戒面石、尖石及麻花针等送首饰楼出口。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花市一带逐渐形成了蒋、汪、赵、岳四大门派。其中蒋文亮、蒋文魁为代表的蒋家门以做工细、活全著称。据说蒋文亮是贾福来的徒弟,在四大门派中,蒋家门的徒弟最多。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