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发展需要继承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相比,铜陵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存却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非生产经营性的民俗民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10月25日下午,记者深入铜陵县西联乡太平街寻找著名特色小吃太平烧饼和太平豆腐。记者步入太平老街,被一股淡香酥软的气息所吸引,循香步行不久,见到一家商铺门口悬挂着“查记”太平烧饼招牌,一对年轻小夫妻正在忙碌着赶制烧饼,时不时被慕名而来的客人打断着手中活。“查记”太平烧饼新一代掌门人查全胜向记者介绍,太平烧饼原是当地一种很普通的充饥食品,随着当地人不断创新改进烧饼的制作工艺,于是便成为了当地人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茶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招待客人的糕点品种越来越丰富,太平烧饼也面临着生存危机。查全胜告诉记者,由于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制作太平烧饼,目前只剩下两家太平烧饼店了,另一家店的主人年事已高,已力不从心了。“做烧饼非常辛苦,每天凌晨2点干起,一直忙碌到下午3点收摊,可以制作出150袋,每袋售价4元,刨去成本后只能够维持家里基本生活。”查全胜的妻子谭金芳对记者说,这些年来没有一个年轻人主动前来拜师学艺,4年前她见公公婆婆年迈力衰,于是劝说丈夫查全胜放弃外出打工的念头,继承父亲制作太平烧饼的行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太平烧饼、太平豆腐、铜陵白姜等都存在着家族式作坊经营,不轻易传授外姓徒弟,以免制作秘方和工艺外传而影响到自家的经营。“太平烧饼存在的传承危机,除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外,我也不希望自家的制作工艺外传。”查全胜说,也许对糕点制作有特殊的天赋,他不断揣摩研究制作工艺。太平烧饼的制作不能靠简简单单地模仿,而是用心去经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建平向记者透露,影响“非遗”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非遗”传承人不愿意将制作秘方外传,太平豆腐发展就存在这个问题,现在只有一家还能够制作出正宗口味的太平豆腐,由于豆腐的口感好,早早地被一些酒店订购一空,寻常百姓是很难购买到正宗太平豆腐。令人着急的是太平豆腐传承人岁数已高,同时不愿意将制作工艺和秘方外传,太平豆腐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铜陵本地特色产品不仅要培养继承人,同时也要创新制作工艺和方法。”市民俗专家俞俊年说,铜陵白姜、太平烧饼、顺安酥糖、大通麻油等特色产品的口味和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是生产规模和知名度仍然不高。俞俊年说,要想铜陵特色产品走出去,要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和方法,这其中大通镇麻油制作值得借鉴,大通麻油原本是木榨油,产量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大通麻油的产量,大通麻油的传承人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与现代工艺结合,以提高产量。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的保护力度不足也直接影响到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建平说,尤其非生产经营性的“非遗”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例如大通镇龙舟、钟鸣镇竹马灯等非生产经营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仅靠当地居民自发性保护已不切合实际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