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与“崇洋”节

近年来,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已经逐渐的国际化,传入我国后受到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和追随,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的反思。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拥有美丽的传说,浓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富有更深远内涵和意味,但是与西方节日相比却未受到一些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甚至渐渐淡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又是一年重阳节 登高赏菊思敬老

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节日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一这些主题,企盼美好未来。在这一天,我们有着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习俗。而今人们与重阳节的这些传统习俗却是渐行渐远。重阳节打算回家陪老人过节吗?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随机采访几位年轻人,大多数表示没有这个计划。

重阳节又不放假,什么都干不了,只能给父母发发短信,打个电话了!”来自北京的白雪无奈的说到。像白雪一样在外工作的季华听到记者问的问题时愣了一下,“重阳节?我对这个节日没什么概念。有时候还不能回家过年,更别说是重阳节了。”谈起家里的父母,季华一脸愧疚,“现在生活条件可以了,家里虽说不缺吃不缺钱,老人也没说什么,可是我们做子女的也清楚,有子女陪着老人心里才舒坦,可自己就是没有这么多精力。” 重阳节与一些洋节相比,就像古时的大房老婆一样,知书达理却不受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年是洋节的最大消费群

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项调查,中国年轻人最喜欢过洋节,其中过圣诞节的占 68.5%、过情人节的占61.8%、过母亲节的占59.4%、过父亲节的占52.7%。调查还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的, 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 ”,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我觉得圣诞节比春节、元旦好玩。我们的传统节日总让人觉得缺乏新意,不够浪漫。”正在逛街的张小姐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过圣诞节能给自己找个放松身心的理由。”

尽管今天的中国更为自信和包容,但对于年轻人更喜欢过“洋节”的时尚变化,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或乐观其成。有人痛心疾首,在网上大声疾呼:“中国人,你过的哪门子洋节?”冯骥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把自己的传统视为一种过时的东西,是我们自己亲手毁了节日当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埋怨现在的年轻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是需要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如果连我们大人自己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碰撞与融合 中国人过洋节反思

为什么“洋节”这么受到大家的喜爱甚至热捧?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更多的外来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文化多元化与我们的兼收并蓄使得西方“洋节”越来越被国人熟知和庆祝;;其次,为了追逐经济上的利益,一些媒体和商家利用“洋节”做文章,加大宣传和渲染,使其成为“电影节”、“促销节”,一次来赚取更多的利润;;再次,有一些中国人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片面认为过“洋节”是一种时尚,从而追随甚至热捧,以过洋节为荣;;最后,我国相关部门对于传统节日的宣传还不够,保护继承和弘扬欠缺,甚至一些年轻人已经渐渐淡忘了传统节日,对于其传说、意义以及内涵知之甚少,对其感觉渐渐淡漠。

弘扬传统节日 守护精神家园

过洋节并没有错,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传统节日互为交融未必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更应该将具有传承意义的节日重视起来,加以继承,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全社会不仅加大对于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由来文化的宣传,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使群众能够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更要注重培养年轻人的有爱国主义情怀,以过传统节日为荣,形成良好的传统节日氛围。媒体和商家也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应该在宣传和推广我国传统节日上做文章,同样能够在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拉动消费,增加卖点。像重阳节等我国传统佳节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我们不仅要了解文化内涵,更要为之而传承与弘扬。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