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陶瓷剐坯技艺消亡 景德镇非遗传承人盼手艺传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非遗传承人曹开永。

曹开永,一位74岁的老汉,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剐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除了正常的退休工资,每年还能领到万元左右的补贴。但这样富足的生活,并没有让曹师傅感到快乐,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一个担心愈发强烈:“没有工作场所,没有徒弟,我这个手艺就快没了,非遗继承人的称号、证书和奖金可不能让我的技艺代代相传。”

希望有想法有能力的陶瓷企业能给他提供一个工作场所,希望有年轻人愿意拜他为师,让剐坯这项受到国家保护的陶瓷手工技艺能实实在在地传承下去。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赋闲家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手工制瓷业已淡出了景德镇制瓷舞台,曹开永便进入景德镇古窑基地,和其他掌握了古老制瓷工艺的老工人一起,在古窑基地做着表演性质的手工制瓷。2006年,曹开永和另外三名陶瓷艺人一道,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曹开永看来,能得到如此的殊荣,说明国家重视他这个手艺,也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希望能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大规模机器生产已经取代手工制瓷的今天,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手工制瓷工艺。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因为听力下降无法与来古窑文化博览区的游客沟通,还没有来得及收到学艺弟子的曹开永就不得不离开了古窑,回到家中安享晚年。曹开永说:“但我还想做事,想收几个关门弟子,把我的这项手艺传承下去,也算对得起国家给我的认可和补贴。”

然而,曹开永这4年来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曹开永不仅需要特殊的手工剐坯场所,还需要有持续供应的瓷坯做生产材料保证,但这不是他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剐坯在生产市场上很难就业,加上工资也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

如何传承?非遗传承人之痛!

曹开永一再地希望记者能帮他联系下有关部门或是私人企业,给他提供一个千元左右的工作岗位,让他能在手工场所里将一身绝技免费传授给徒弟。“你们的报纸全省都可以看到,希望全省各地的年轻人看到报道后能来学徒,只要原意学,我免费带。”曹开永大着嗓门说。

其实,受到国家重视的非遗传承人面临无人可传、技艺消亡的尴尬并不只发生在曹开永身上,在景德镇,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和曹开永一起成为非遗传承人的老工人,在无法招收到社会学徒的情况下,不得以让自己未成年的孙儿辈加入师门。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目前,景德镇的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岁都已很高,传承工作已很紧迫,如何帮助传承人搞好传承,应该成为我们和有关部门思考并尽快拿出解决方案的问题。不要让没有场所、没有徒弟的尴尬,成为非遗传承人之痛。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