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消亡触目惊心 传统文化寻路互联网

端午节来临之际,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端午节等“非物质遗产”,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然而,相对于自然生物的消亡,“非遗”消亡速度一点都不慢。

在天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皇会”历史上曾有上千道老会,目前活态传承的老会只剩100余道,其中20余道缺乏会所。在南京,5年来,已有180个老地名从南京的地图上消失。跳五猖、方山大鼓、栖霞龙舞、金陵折扇等288个“非遗”已消失三分之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在消失的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后继乏人也非常严重。上海纪念“非遗法”颁布一周年学术研讨会披露,上海约半数非遗项目处在濒危或有濒危可能的状态,不少非遗项目都已到了人老艺衰甚至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地步。

著名作家、书画家、民间艺术专家冯骥才指出,中国非遗的保护体系日趋完整,但濒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减缓。导致非遗日渐消亡的原因包括城镇化、非遗传承人员老化等多种原因。

据了解,2005年12月,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年起,国务院就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1200多项列入非遗,但是更多具有保护价值的非遗尚未收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政府补位的同时,市场也在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促使许多“非遗”项目告别销路欠佳,无法量产等问题,甚至通过互联网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链条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南方水乡,一个小伙子坚持跟随师傅学做龙舟,并通过百度推广发布龙舟的消息,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丰收。在湖北,林球明通过百度推广将米雕这种民俗文化卖到了全国,年销售额达到百万。今年5月,百度联合国内8家知名博物馆打造出百科数字博物馆,让人们通过互联网即可身临其境般地观赏文化精品,更平等便捷地了解历史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曾指出,今天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么惊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就有多么惊人。古老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你不保护它,你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消失。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