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勒克“非遗”保护渐入佳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哈萨克族妇女正在刺绣

尼勒克县将“非遗”申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发动群众,从县城到乡村、从机关到学校,盘点尼勒克“非遗”家底。目前,该县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自治州级14项,确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3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格萨尔蒙古族祭祀舞蹈传承人吕日甫)、自治区级传承人4人。

5月25日,在尼勒克县举办的州直“非遗”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培训班上,来自州直有关部门的专家认为尼勒克县“非遗”保护工作成绩突出。该县在“非遗”普查中创新了许多做法,使“非遗”普查工作有序进行并深入人心。

该县在对“非遗”静态存录的同时,探索活态传承的方式,短短几年,走访调查各类民间艺人700余人次,收集民间文学12项,传统音乐、曲艺、传统美术19项;调查、收集传统游艺与杂技9项,传统技艺18项,传统医药4项,民俗11项;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140余盘;完成了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系统普查,建立了《保护名录》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数据库》;12个乡镇场均结合实际建立了保护基地,如喀拉苏乡、喀拉托别乡的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传承保护基地,克令乡的托勒傲传承保护基地,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的江格尔保护基地等;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有效地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播,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效益。尼勒克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毡绣、布绣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有刺绣工人244人,年收入150万元。

该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以及春节、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系统宣传,让各类“非遗”项目集中展演展示。

该县文化馆馆长巴合达吾列提告诉记者,随着“非遗”保护概念日渐为人知晓,不少传承人主动找上门来介绍项目。通过“非遗”保护,文化的精神价值正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具有发掘价值和传承保护价值的门类和项目被首次发现和发掘,不少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项目被挖掘和整理;更有一些项目,因传承人已届高龄而濒危,如传统医药、哈萨克族书法等,都是普查人员与时间赛跑“抢”出来的,一些日益边缘化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也获得了重视,得到了保护。

责任编辑:lein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