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长清落子面临失传 说唱类非遗项目处境艰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立平在千佛山庙会上表演长清落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上,黑陶艺术家刘德功(前排右二)向游客介绍黑陶作品。

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刚刚过去,省城非遗现状引来不少市民关注。记者发现,长清落子等非遗项目后继乏人,面临灭绝的危险,而黑陶等则通过市场化手段绝处逢生,非遗传承冰火两重天。专家建议,非遗项目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保证生命力,并大力兴办专门学校,通过“以奖代补”促进非遗传承。

■千年长清落子只有一人坚守

10日,记者拨通了长清落子传人徐立平的电话。谈起落子,兴之所至,74岁的徐立平还来了一段《杨门女将》:“清明那个佳节啊雨纷纷,杨八姐她就上荒郊野外来游春啊!”

“唱了60多年落子,如今能唱的就剩下我自己了。”老人嗓音依然高亢,但言谈之间仍难掩忧伤。

从13岁拜师,徐立平和落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逢年过节赶庙会,去集市摆摊,表演时他一手挑着钹,一手拿着快板,时而压低声音来几句旁白,时而抬高调门高唱两句,凭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不管是商家开业,还是娶媳妇做寿,十里八乡的都请我来上几段。”徐立平说,长清落子成为非遗项目后,来邀请他演出的络绎不绝。白天不够,就把演出放在晚上,现在他还接了60多场演出。

演了61年落子,徐立平南北闯荡,跑遍了黄河两岸的数百个村庄。但让他遗憾的是,演出虽然越来越多,可唱落子的人却越来越少。如今,在长清落子演出的第一线,只有他一人在坚守。

“表演落子不是个简单活儿,五音得全,身体还得好。”徐立平告诉记者,他有六个儿子十几个孙子孙女,但学习落子的却没有。由于落子学习难度大,学习者必须有过硬的身体条件,还得下苦功夫,儿子徐传金就因为嗓音不适合,才改行说了评书和相声。

前几年,曾有几个大学生要拜师学艺。徐立平满心欢喜,以为后继有人,就承诺他们不仅不收钱,还管吃管住,但即使这样还是没人能坚持下来。后来,徐立平还招过一些徒弟,但最后没有一人以表演落子为生。

“我现在还能唱,等我唱不出来了,这门艺术也就绝了。”对于落子的前途,徐立平感到无奈,这也是不少非遗传人面临的共同难题。

■产业化品牌化让黑陶绝处逢生

 “与其他一些非遗项目不同,黑陶制作工艺已经基本成熟,市场化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在第七个非遗文化日宣传活动上,黑陶技艺传人刘德功专门摆了个摊位,向游客推介章丘的龙山黑陶。

刘德功说,1928年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让人们认识了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的龙山黑陶。几十年来,刘德功与黑陶结了缘,他也成为山东黑陶艺术的领头人之一。

“黑陶的历史很长,但走进市民生活的时间却很短。”刘德功说,龙山黑陶艺人已有数百人,各种作坊工厂30多家,黑陶已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都源于30多年前的龙山黑陶厂。

刘德功说,从龙山黑陶厂出来了不少手艺人,开设了不少黑陶作坊。黑陶艺人仍然延续使用过去的古窑,不经过任何处理,烧出来又黑又亮的自然色。目前,除了蛋壳陶及创新高难度作品外,普通黑陶生产已经实现了流水线作业。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已经创新出来2000多个黑陶艺术品样式。”刘德功说,为了让黑陶做大做强,他们走了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另外,还要挖掘黑陶的历史,主打文化牌。

“我每年都要辅导近百名学生,今年还准备扩大教学基地。”刘德功说,在黑陶传授上,他早就摈弃了传统的传帮带的手段,不仅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写成文章发表,还与山东工艺美院、山东理工大学等多所学校合作,代为培养黑陶传人,学生们要在基地学习三年。

对于非遗传承冷热不均的现实,刘德功认为,这其实还在于黑陶有充分的市场发展空间,才不至于逐步走向消亡。

■专家建议办专门学校快速培养人才

“不少非遗民俗项目能够留下的人才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对此,济南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梅海表示,为普及民俗技艺,他们曾办过十几期免费学习班,希望激发人们的兴趣,发掘非遗传承人。但很多项目都要付出几年、十几年的功夫,很多人只是凑凑热闹。

从2010年起,济南市先后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41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33项,其余则为市级或区(县)级非遗项目。而其中很多非遗项目都不容乐观,尤其是说唱类项目,处境非常艰难。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每年有1万元的经费补贴,省级的有8000元。国家级项目必然是省级的,因此国家级项目每年有1.8万元补贴。”为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国家对非遗项目传承人都有补贴。但由于各种原因,市级以下的非遗项目则不在此列。

“僧多粥少,他们只能靠自己打拼存活下来。”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馆长刘学斌表示,国家确实非常重视,但当前还大多只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

刘学斌表示,非遗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当代人的认可。济南的很多非遗满足温饱容易,做大做强难,根源还在于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很多民俗艺人只顾自己的饭碗,这种方式盘活的只是个体,并非整个产业,这也是济南非遗保护面临困境的症结。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民俗产品应与旅游业结合,经过政府部门引导和专业机构包装策划,成为完善的旅游文化产品,单个非遗项目和民俗才能获得发展。

“非遗传承还是应该通过专门学校教学,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吸引生源。”李梅海认为,非遗保护目前应该摈弃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通过专门学校快速培养一大批人才。学习者除了不用交学费外,政府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才能摆脱非遗传承的粗放路子。

责任编辑:lein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