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专题座谈会在武汉举行

精美的汉绣,来凤的漆筷,仙桃的雕花剪纸,荆州的楚式漆器……这些极具独特魅力的湖北非遗项目,渐渐在文化市场上崭露头角。3月27日下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专题座谈会在汉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均表示,我省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取得一些成果,然而,仍有相当多的非遗项目处于"濒危"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指的是通过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支持,让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重现完整的生产过程,从而让相关的技艺以及知识体系得到传承。

省群艺馆馆长黄念清介绍,湖北目前有省级以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以及传统医药名录项目生产性保护单位70余家,近三年,地方政府直接投入省级以上名录项目生产性保护经费达375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达132710万元,为生产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其中,来凤县楚韵坊漆筷现已发展成为有厂舍7000平方米、年产值近两千万元的民营企业。仙桃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仙桃雕花剪纸项目为龙头,集皮影雕刻和演出、麦杆画等项目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仙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年收入80万元。荆州市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铅锡刻镂技艺的生产市场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高仿"楚漆器"和"楚式青铜器"已经成为该市代表性的旅游产品,仅楚漆器的复制2010年产值近百万元。

文化企业的成长,给非遗项目带来了新的春天。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湖北仍有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濒临消亡。

"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很难招到徒弟,手艺没法传下去。"省群艺馆民俗专家吴志坚指出,很多手工技艺的传承人生活艰难,导致年轻人不愿跟随学习。吴志坚说,湖北的一些手工技艺在全国都属顶尖水平,艺术价值颇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同时提供一些平台,给民间艺人施展才华。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何红一是名剪纸艺术家,多次受邀到国外展示技艺,她说,湖北许多手工产品艺术性很高,连美国的博物馆都有收藏。"与精美的产品相比,包装则显得比较落后",何教授指出,湖北的手工文化产品普遍缺少包装意识,导致产品看起来显得低档,进不了高端市场。

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春萍介绍汉绣的成功经验时表示,传统的非遗项目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创新精神。黄春萍说,在技艺上严格遵守传统,在文化要素上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汉绣广受欢迎的法宝。

据悉,本次座谈会是“湖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艺术设计比赛”的配套活动之一。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