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受宠 无

建国60年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传统技艺盛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23日在北京落幕。昨天,无锡3个参展项目的传承人汪寅仙、赵红育、乔锦洪刚刚风尘仆仆地回到无锡,向记者介绍“无锡非遗”在北京展示受到的厚爱。


无锡竹刻没坐成“冷板凳”

“这次去,我原来是准备坐‘冷板凳’的!”乔锦洪坦言,留青竹刻格调淡雅,受众都是文人雅士,向来属于民间工艺品中的“小众艺术”。可是展览第一天就让乔锦洪出乎意料:小小的展览桌周围每天都密密麻麻地围满了观众。据称,最近马未都正好在电视里大谈留青竹刻,因此不少北京人更是慕名前来参观。让乔锦洪影响最深刻的是,一位穿着普通的老太太挤入人群后,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不断地夸无锡竹刻格调高雅,有文人气质。交换名片后,才知道她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陈华莎。而“中国百名杰出建筑师”的陈冠儒也同乔锦洪一聊就是1个多小时,陈冠儒称自己从乔师傅的竹刻艺术品中感受到不少建筑设计的灵感。乔锦洪的竹刻还吸引很多的年轻人,不少人想拜师学艺。考虑到京锡两地遥远,乔锦洪回锡后有意让女儿乔瑜在新浪上开博,介绍一些粗浅的竹刻技艺。

锡绣秀雅精致大放光彩

在染织纫绣展区,赵红育的无锡经纬绣展位是排在第一位的,位置十分显眼突出。与其他民间技艺相比,无锡的3个项目都带有明显的“文人气息”。染织纫绣展区其他展示项目比较民间化,色彩偏于大红大绿,当秀雅精致的锡绣出现在观众面前时,禁不住让人眼前一亮,不少参观者甚至把赵红育称为“中国妇女的骄傲”。展览期间,锡绣在央视三度亮相,其中《朝闻天下》栏目还专门播出了约5分钟的锡绣专题。

带着小板凳来看紫砂展示

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汪寅仙到京展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粉丝”,从黑龙江、河北、河南等地赶来“捧场”。由于紫砂壶制作技艺的展示过程比较漫长,不少参观者觉得看一会儿不过瘾,第二天甚至自带小板凳前来观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尽管有很高的人气,但唯独让汪寅仙感到遗憾的是,展览期间一些各地紫砂迷专门携带了收藏的名人紫砂壶前来请汪寅仙鉴定,结果大部分作品都是赝品。为此,展览结束后在由文化部召开的非遗座谈会上,汪寅仙专门提出,保护非遗文化一定要切实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而且要落到实处有具体的措施,还宜兴紫砂一片净土。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