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科学性

在6月13日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星亮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科学性,尤其要防止开发性破坏。

在何星亮看来,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性破坏现象十分严重,表现在:一是某些古老的村落被确定为保护区之后,便进行过度的旅游开发,修建许多与村落不协调的旅游服务设施,严重影响古村落景观;二是某遗产被评定为国家或省级名录后,便片面地去开发它的经济价值,按照某些肤浅时尚的审美趣味加以改造,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大量机械复制;三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刻意营造一些与当地民俗差异很大的“伪民俗”;四是错误地认为越原始、越落后、越怪僻就越能吸引人,把历史上某一时段的民俗或部分地区的民俗作为当代全民族的习俗;五是“西化”现象严重,模仿西式风格和模式进行装饰,半土半洋。

何星亮说,这些开发性破坏现象既有碍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必须引起重视。他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具体来说:一是要研究如何进行保护,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与方法,否则将会因保护不当而遭受损失;二是要研究如何恢复已经失传或保存不全的非物质文化,以恢复传统文化的原有风貌;三是要实施整体保护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及其生存空间这两个层面实施全方位保护,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四是实施精品保护原则,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全部保存是不太可能的,对于那些代表民族文化和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精品,应该实施特殊保护。五是要实施多样性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应该根据不同的种类,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