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游”的是与非
新华社银川6月13日专电(新华社记者曹健)随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气大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顺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破解了遗产传人生存困难以至于放弃传承问题,取得了旅游开发与保护双赢的效果,同时景区传承是否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味、一些景区为商业目的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引发保护人士担忧。
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应合理适度,不可过度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成为旅游新亮点
古朴的木质擂台上,斗鸡正在激烈地互相啄咬,台下观众兴奋的呐喊声久久回荡……斗鸡,这一有几千年历史、目前濒临消失的传统民俗此刻仿佛又重振雄风。
这是发生在银川市镇北堡西部影城内的一幕。包括斗鸡、擀毡在内的3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身旅游项目,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兴大增。
现代社会,打铁、擀毡、织布、纺线等,即使在偏远农村也已经很难见到。白色婚纱取代了凤冠霞帔,相亲会取代了抛彩招亲
而影视城展示的都是深藏在群众记忆最深处,但又很难在生活中再见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影视城民间艺人郭枫解释说,对大多数游客来说,现在偶尔在电视上才能看到斗鸡,斗鸡展示让游客零距离接触到这一传统民俗,亲身感受想象中的民俗风味。
受现代技术、现代生活冲击,生存土壤消失,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离群众生活渐行渐远。宁夏文化馆馆长靳宗伟说。
据了解,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表演吸引游客,在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已不再新鲜,特别是随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各地发展非遗游的热情空前高涨,非遗游风生水起,游客可以不出景区就欣赏到当地最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及民俗。
现场观赏加上导游解说,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非遗游´´让游客增长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北京游客罗天明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能否延续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的DNA。采访中,一些非遗保护工作者担心,原生态环境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重要保障,景区环境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传承环境,传承出来的非遗是否还是原有艺术?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艺无法解决传承人生活问题,一些传承人生活异常艰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首先应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只有生活质量有保障了,传承人才会有发展技艺和培养继承人的热情,其他人学习技艺才会觉得有奔头。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民间艺人李彩霞一天得忙活十几场表演,与以前到处讨生活相比,似乎更加辛苦了,然而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虽然演出多了我会很累,但是感觉很好,因为喜欢秦腔,多累我都想唱。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雷侃解释说: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让其有生存依附的土壤,在原生态生存环境无法延续传承的情况下,不妨转变一下传承模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会变味的担心,靳宗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在人,不同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诠释,因此进景区并不一定会使之变味。当然进景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景区。
当然无可否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过度开发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民俗研究学者祁庆福对记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注意避免过度开发。有景区将本应是民族节日才有的祭祀活动长期展演,这明显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为商业目的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不仅显得不伦不类,而且会影响这些遗产的活态传承,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本包含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适度合理是关键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有关专家认为,开发与保护并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度合理要放在最紧要处。
长期以来,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活力,又不至于流失其真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求破解的难题。
有关专家认为,在原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冲击、环境日渐多元化的现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必然多元化。各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不失为增加景区文化底蕴的好方式,同时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生存土壤,最终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景区发展双赢的局面。
祁庆福认为,各地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展示不适合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伪文化,最终使游客对此失去兴趣。
此外,在适度开发的同时,应探索在景区如何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进景区后,一些非遗技艺可以作为谋生手段了,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自然就多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非遗保护研究专家张晓明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各地还缺少全盘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有二三十年的远景规划,才能对艺术形式的整体传承形成保护。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