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形成双赢格局

2008年,喀什地区全年接待游客人数118万人次,旅游创收3.2亿元。这么多人到喀什无非是看大漠冰川和逛巴扎,最主要的是想感受喀什的文化,得到一个完整的喀什印象,要不怎么会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一说呢?

喀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同时也是喀什各族群众的精神家园,喀什的魅力在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文字记载的喀什历史已有2000余年,汉、唐时已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市场。

在漫长的交流融合中,古老的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了现在喀什独特的文化,再由喀什向全疆扩散。正是源出于此,喀什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如今,旅游产业已进入品牌制胜时代,喀什地区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无论是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还是各类节、会和赛事活动的策划包装,都特别注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体现地域文化旅游的特色,以文化发展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旅游发展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以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双赢格局。

在加快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视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含金量”,正确估量其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文化效力,努力保持其文化品位,使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结合文化,则体现出旅游的核心价值;文化结合旅游,则拓展了文化的潜在市场。喀什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主张就是让游客感觉“值得来,来了不后悔”。到了喀什的客人,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就是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

喀什过去提出“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旅游概念口号,现在有提出了“丝路明珠”旅游品牌。这抓住了喀什旅游文化的核心。然而,好的品牌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只有把“丝路明珠”理念真正融入到旅游产品建设中去,喀什旅游才能达到“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深层次要求。

为了让文化的有效发挥,这些年;喀什在文化建设中的投入逐年加大,把重点放在改变思维、更新观念上,从高端发力,把基础夯实;从“东风工程”、“万村书库”、农牧区电影放映和文工团下乡,从乡村文化站到农牧民体育工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到文艺精品创作战略……喀什处处都洋溢着文化的氛围,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这些年,喀什地区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12个。有一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传承人。麦盖提县、莎车县的5名民间艺人参加了“守望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并赴日本、法国演出,麦盖提刀郎艺人还应邀前往荷兰、比利时等国进行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看到了喀什的魅力。(完)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