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延续中华文脉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举办的2009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近日在杭州钱江新城举行。浙江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童芍素,省政协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李林访,杭州市副市长陈小平,省财政厅副厅长朱忠明等出席开幕式。省文化厅巡视员金庚初主持开幕式。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在开幕式致辞说,浙江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次节庆活动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载体,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和魅力,再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努力营造了全社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他强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共同历史任务和责任。

“非遗”项目精彩纷呈

2009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上参演的节目极具特色、充满人文情怀,有来自黄土高坡的《陕北大秧歌》、洋溢少数民族风情的贵州苗族《锦鸡舞》,还有河北的《井陉拉花》、安徽的《大鼓橛子小腊花》,以及浙江遂昌的《茶灯舞》、长兴的《百叶龙》。余杭区除《余杭滚灯》外,还创新改编并荣获金奖的《高头竹马》也参加了演出。

据了解,余杭《高头竹马》历史悠久,因其马头特别高而命名。这次骑“竹马”的全是女孩子,马用竹子扎好,外面用纸或布蒙上,舞者把“竹马”系在腰上,骑着它跳舞,或徐行或疾驰或跳跃,煞是好看。

与此同时,杭州城北运河广场同样人山人海。作为“非遗”节重要活动之一,拱宸桥全长1000米的桥西直街街区内,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30多个“非遗”项目组成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技展演”场面火爆,捏面人、拉大片、磨剪刀、绣花鞋等,都有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或销售,着实让市民过了一把收藏瘾。

织绣精品展、专题音乐会有看头

在杭州下城区文体中心展出的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上,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300多件织绣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华丽的色彩和浓郁的民俗风格,展示了中国女红文化千百年来的神韵和魅力。

本次织绣精品展由“民间织绣收藏品”“当代精品”“民间绣活”及“表演销售”等板块组成。浙江省群众艺术馆馆长张卫东说,参展的不仅有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蜀绣、湘绣,还有来自上海的顾绣,南京的云锦,广东的潮绣,河南的汴绣,贵州的苗绣、马尾绣,青海的盘绣,西藏的唐卡,新疆的毡绣、布绣等,其中的30多项织绣类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览的规模之大、作品之全、藏品之精,在浙江尚属首次。其中不少出自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藏品,是本次大展最大的亮点。浙江省的杭州刺绣、瓯绣、温州发绣、温州十字绣、台州刺绣、宁波金银彩绣、双林织造、都锦生、中纺集团、萧山花边、畲族彩带、浙民间刺绣也在大展中一展风采。

开展首日,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副厅长陈瑶等与杭州市民一起观赏来自各民族、各地区或华贵或质朴的展品。杨建新欣喜地对记者说,这些巧夺天工、风格独特的织绣精品,令人大开眼界,从侧面反映了我国4000多年悠久而灿烂的织绣史和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的成果。

此前,素以“山水神秀,佛宗道源”著称的天台县,在浙江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名为《道颂太平 梵音佑民》的天台山专题音乐会。“天台山佛教道教音乐”,随着佛教中国化的第一宗派天台宗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已形成独特的音乐体系;“天台道教南宗洞经音乐”,是在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的诵经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宗教音乐,两者在我们民族的宗教史上、民族音乐史上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具独特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该专题音乐会,运用现代表现手法演绎古老的宗教音乐,让人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台山佛教、道教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历史积淀,领略到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山道教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也以此讴歌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文化成就。

非遗生态保护区别有情趣

日前,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塘北村内人来人往,一派繁荣景象。不久前,这里的“蚕桑民俗”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塘北村被列为杭州市蚕桑民俗生态文化保护区。这天,喜获春蚕养殖丰收的村民们,向前来参加第五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6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浙江省各地从事“非遗”工作的同志及论文作者演绎了“蚕杷民俗风情”,他们专门制作了木质缫丝车,把养蚕、缫丝、拉绵兜、打棉线、织土布、翻丝绵被、做圆子等民俗项目,一一向来宾展示。古老的缫丝方法,大家看后感觉很新鲜。

本次论坛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进行了专题交流研究,浙江大学“非遗”研究基地刘志军的《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大众参与——基于主客体视角的探讨》、上海师范大学丁永祥的《文化生态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余杭区塘栖镇文体服务中心沈月萍的《关于塘北村蚕桑生产习俗生产性保护的探索》等论文,观点鲜明,论述充分,进一步开拓了文化生态保护的思路,同时,对一些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作出了理论回应。

传统曲艺展演鲜活亮相

7月2日,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小剧场内座无虚席,两场来自浙江省7个市区的“国遗”曲艺项目展演,让热爱民间曲艺的观众赞不绝口。杭州评话《徐达挂帅》,一人叙事,只说不唱,用杭州话进行说表,高潮处,台下观众掌声不绝,喝彩声起;经过改编的兰溪摊簧传统曲目《芦林相会》,是一种坐唱曲艺,由3名唱奏者各执丝弦乐器,2名不加装扮者进行说唱,优美的唱腔让人陶醉其中;宁波走书《呼延德木打銮驾》,演员边唱边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还有滃州走书《风雪山神庙》、温州莲花《姜子牙娶亲》、平阳渔鼓新创段子《娘舅劝婆媳》、金华道情《乌伤情韵》等节目,正如10岁的小观众乐乐所言:“好精彩啊!”

经过多年挖掘、整理、创新、扶植的绍兴莲花落,是一种叙事性曲艺艺术形式,辅之以“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巧,用绍兴方言说唱,独具风格。表演莲花落传统曲目《三笑》片段的韩会稽年近而立,是绍兴县文化馆的音乐干部。从宁波赶来的朱女士告诉记者:“好几个地方曲艺我都是第一次看,原来浙江有这么多鲜活的民间艺术。今天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曲种集中展示、同台亮相,很有意义。”

7月3日,在浙江省曲艺传承保护论坛上,来自北京的专家学者和浙江省各地曲艺作者与研究者一起,现场交流,共商对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认为,此次展演的传统曲艺,有些好多年都没有演出过了,浙江近年来对传统曲艺的重视和保护力度很大,成绩显著。他希望强化学术理论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起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施王伟的《关于民间说唱中的伴奏》、绍兴市群众艺术馆徐晓阳的《“绍兴摊簧”的表演形态考察及其保护对策》、平湖市文化馆毛才耿的《浅谈平湖钹子书的品牌培育》等论文,从不同侧面对浙江不同曲种应采取的传承方式进行了探讨,为努力搭建使传统曲艺繁盛发展新局面献计献策。

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省群众艺术馆承办。

此后,浙江文澜讲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还将陆续举行。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