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工作队为关岭“申遗”作贡献

在关岭,由于古代苗族没有用来记录历史的民族文字,所以苗族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以口头与模仿方式传承,也就决定了苗族文化中包含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速度加快,社会变迁加剧,引起苗族传统文化及原来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形势显得尤为紧迫。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制作工艺和演奏正濒临失传。关岭自治县上关镇苗族捂笙吹奏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承载着苗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蕴含着关岭一带苗族人民大量原始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同时也折射出关岭苗族独特的婚恋和文化信仰,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价值。

为充分利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契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苗族捂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利用,以贵航集团双阳厂党委副书记宋海化为队长,贵州财经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陈毕生为副队长,贵州省机场集团公司蓝天地面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陈启军、贵州省旅游局主任科员陈德乾、贵州安大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宣传干部赵金方为成员的省党建扶贫工作队在大力协助帮扶乡镇上关镇加强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还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建设,邀请贵航集团302医院退休老领导童鹤龄参与,不断加大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力度,积极为关岭自治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捂笙开展“申遗”工作。

党建扶贫工作队等一行在关岭自治县文广局、上关镇人民政府、上关镇文化服务中心等领导及同志们的陪同下,多次深入关岭自治县上关镇向阳村、关索镇民族村、顶云乡角寨村等苗族集聚地的捂笙流传地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实地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珍贵史实资料,为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岭苗族捂笙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捂笙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填补关岭上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方面的空白,促进关岭文化建设的发展。目前,苗族捂笙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书的初稿已经编写完成,正请有关专家进行修改,其余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