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不容忽视

最近,一位朋友向记者提出个问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寿山石呢,还是寿山石雕?

当然是寿山石雕了,记者耐心地向他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跟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寿山石雕就是福州地区所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

那么,如果哪一天没有了寿山石,还会有寿山石雕吗?

这位朋友紧接着的另一句提问,却让记者陷入了沉思。

如果没有了寿山石,还会有寿山石雕吗?或者说,离开了作为物质载体的寿山石,寿山石雕还能成其为寿山石雕吗?

与许多处于消亡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寿山石雕是一项充满生机、活在现实中的传统技艺,据称目前拥有雕刻师数万人。但所面临的问题,是对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的依赖。

近年来,寿山石的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多数石种已经不再产出石料,唯一仍在量产的芙蓉石也接近枯竭。由于管理不到位,当地农民长期以来的偷采偷挖在行内是个公开的秘密。

据知情者透露,在持证开采中,因利益驱动,不同矿主间为抢速度争地盘而导致的滥采行为,更是对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不啻于暴殄天物。从去年底到今年初,芙蓉石矿洞因非法开采连续发生数起事故,至今仍处于封矿整顿之中。

相比较同为国石的内蒙古巴林石采取的由国有集团公司独家有计划开采的模式,许多人把寿山石的开采现状比喻为小煤矿式的开采。在寿山石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上,有关方面若不加以重视,拿不出有效的管理办法,将难辞其历史责任。

与此同时,对资源的另一种形式的破坏也不容忽视。由于寿山石雕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出现了大量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的作品。一块好的原石落到了一个蹩脚的雕工手里,就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记者曾以《有多少石头可以重来》为题撰文呼吁。

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德化陶瓷烧造技艺,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整个陶瓷产业以量大价贱的外销小工艺品为主导,优质的瓷土用于生产几乎没有文化附加值的低端产品,而传统技艺中的核心价值却正在丢失。

对于一些对物质资源有依赖性的非遗品种,如何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调控,让优质的资源与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文化创意相结合,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

顾名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然而,其非物质性与物质性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联,除了在其行为过程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的共同作用外,物质性还作为行为的结果得以呈现。

那些属于口头表达、表演形式的非物质遗产,以及民俗活动和文化空间,自然主要是以人作为传承维系。但只要细加推究,就会发现这些文化形式仍然离不物的承载。例如摩洛哥的广场文化空间,离开了作为物质的广场,则何来空间?中国的古琴音乐艺术,也只能蕴含于古琴这个载体之上。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除了重视人的因素,紧紧抓住传承人这一核心载体外,不能因为非物质这一定语而产生误解,忽视物的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没有给予及时充分的保护,从而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和遗憾。

这一物字,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行为所必需的材料工具,以及文化行为所形成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还包括运用录像、录音、照相、文字记录等手段,对特定的技能技巧进行口传心授之外的物化传承。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同时也需要以物质作为载体。没有非物质,物质便成了空壳;没有物质,非物质便难以依存和传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