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你走进盐都的非物质遗产

近日,一本记载着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书籍即将面世,80多项我们盐城人或熟悉或陌生的技艺、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记载。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人们传统观念里高高在上、阳春白雪的东西,更多的是源于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在采访中,这本书的编撰者们也透露出一些担心和无奈,很多的非遗项目因为缺乏保护和没有传承人,恐怕后人真的只能在这本书里了解它们了。记者在这里向你介绍其中一二,也许你曾听过、见过,可你知道它们现在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舞红全国的义丰龙舞

盐城的龙舞历来有名,历史悠久,现在还经常在各种文艺表演、庙会集市等热闹场合看到,彩色长龙上下翻飞好不热闹。在各式各样的龙舞中,义丰龙舞最负盛名,早在汉代史书 就有记载。义丰镇舞龙队的老师傅告诉记者,义丰和北龙港两镇均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过去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为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义丰和北龙港人在明正德年间,在龙港河口上建起了龙王庙,每年举办庙会祭拜龙王时,就舞起彩龙。现在龙王庙里还有“卧龙室,用于存放彩龙,至今保存完好。

义丰舞龙表演技艺特点显著,主要以“圣龙、“卧龙、“情侣双龙为典型,各有鲜明特色,他们分布在义丰镇的南、北端和中部。义丰镇舞龙队多次参加全国、省、市比赛,1999年,代表江苏赴北京参加“全国庆澳门回归舞龙大赛,一举捧回银奖。2008年9月,义丰镇被国家文化部推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

大纵湖的传说——汪洋下的城池

如今的大纵湖风光秀丽,是我市的胜景之一,可历史传说里,大纵湖不是一片汪洋,而是一座繁华小城,你相信吗?

大纵湖的形成约在唐末宋初时期,《大纵湖镇志》亦有记载。相传,大纵湖原是东晋城,繁华昌盛。城里有个叫宗保子的年轻人,生性至孝,家里有古稀老母相依为命。一天,他遇到一位老神仙,老神仙指着不远处学堂门前的石狮子告诉他:“本地不日要地陷,哪天石狮子眼睛红了,你就赶快背起你母亲直往南门跑,方保性命。

一日石狮子的眼睛红了,宗保子立即回家背起母亲一路狂奔,前脚起,后脚地就陷了,洪水跟着屁股后面追。回头一看东晋城也没有了,到处一片汪洋,只有他母子脚下一个大泥墩子,前后都是湖,满湖的鱼虾跳跃。从此,宗保子就在这个土墩子上落脚,靠捕鱼虾生活,东晋城变成了大纵湖,宗保子母子落脚的土墩子就是现在的中堡庄,现为兴化市的中堡镇。

大纵湖附近的老居民说,1929年大旱,大纵湖湖水干涸,湖底曾发现许多锅灶、城墙砖、罗地砖、瓷瓦罐等,还见到一根断旗杆、旗墩和街道、石井和墙基的残迹。后确有资料记载此事,上世纪80年代,有人对湖底挖出的钱币进行核查,最早的有王莽的五铢钱,最晚的北宋宣和元年制造。2004年在大纵湖旅游区景点——芦荡迷宫建设中,施工人员还挖到了许多芦苇化石、城墙砖和碎坛片等。在九曲桥西头近岸处有一口东汉时期的水井。这些历史的遗迹告诉人们,这片汪洋之下以前是座城池。

已逝的祭秧仪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北平原一带农田还未实现“水改旱,主要以水田为主,每年只长一季早插早收的水稻。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让水稻有个好的收成,祭秧这一风俗曾一度流行。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和风轻拂,乡村的田野暖意融融。秧池边的田埂上早已站满了人。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田边的供桌上摆好供品,点烛焚香,向田野撒些炒米,然后在劈啪作响的鞭炮声中,兜起装好稻种的笆斗置于胸前,跨进水田洒下第一把稻种。紧跟着,参加下秧的男人们都开始下田撒种子,一垄垄平整的秧池上落下一层均匀的稻种,再在稻种上撒一层草木灰,这样下秧就结束了。人们在田的四周插上柳条和祭秧旗,向上天告白农人种田虔诚之心。待到所有秧池下秧结束,人们放鞭炮,一人喊话众人和(“喊好),如“秧苗长得好啊——“好啊!“秋天谷粒饱啊——“好啊!……

如今早已科学种田,下秧与插栽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里的收成翻了几番,那久远的祭秧仪式也已渐渐湮没在已逝的岁月中……

很难再吃到的传统藕粉圆

外地人问起盐城有什么特产,本地人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藕粉圆。我们的藕粉圆滑而不腻、香甜可口、老少皆宜。你吃过传统手工制作的藕粉圆吗?你知道那个复杂、讲究的劲儿吗?200多年历史的藕粉圆中又包裹着什么故事呢?

相传清朝中叶,一位出身苏北的御厨,根据家乡的食俗制作出了一道甜品小吃——藕粉圆子。皇帝品尝后,大为赞赏,从此藕粉圆子便成为了宫廷御膳。数年以后,御厨告老还乡,便将藕粉圆子的制作方法带回了家乡,从此这道宫廷御膳便在苏北流行开来。

由于时代变迁,目前藕粉圆的制作人、传承人日渐稀少,工业机械化制作的成本低廉,但味道远远不能和用传统精致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藕粉圆相比。目前,在盐都区张庄还有几名坚持传统手工制作藕粉圆的师傅。他们向记者介绍了古老的藕粉圆制作技艺。

古老的藕粉制作方法是选取无损伤的粗壮藕,削皮去节,浸入清水,每天换水,浸漂三至五天后,藕即会变得清净洁白,此时取出,沥干水分,捣成泥状,用绢布绞挤出汁,剩下的藕渣再捣细,再用绢布绞挤出汁,如此反复数次,直至藕渣中的汁液滤尽,然后用棍搅汁,旋转澄清,倒去清水,将沉淀下来的粉铺在干净白布上晾干,即成藕粉。

传统藕粉圆的馅心特别讲究,用杏仁、核桃仁、松子仁、花生仁、瓜子仁碾碎,再与经过糖渍的板油丁拌匀,这是五仁馅。此外,还有枣泥馅、豆沙芝麻馅等等。馅心制好后再将其搓成直径约1厘米左右的小圆球,放入藕粉中滚动,使馅心沾上一层藕粉,然后下沸水锅中滚烫一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再放入藕粉中滚沾,随即再入开水中浸烫,如此反复十余次,使之成为鸽蛋大小的圆子即成。食用时,将藕粉圆子用小火慢煮,至全部成紫红色,透明凝润且没有硬点后捞出来装碗,再将汤汁加白糖、甜桂花,勾芡后倒入碗中即可食用。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