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阔步现实空间
茅台的规划、经营、发展轨迹,向世人昭示着在现代工业文明强势语境下,茅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代表,在创新发展中一路彰显着民族自信,温暖并振奋着国人的心路历程—
让传统文化阔步现实空间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袁仁国的思与行
这是一次由茅台引发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威机构给出这样的定义: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因为带有地缘文化的特性,是原住居民在长期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代代传承中获得的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
但是在工业文明带来的技术成果和高效率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当世居深山的人们,开始背上行囊,外出打工,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承载文化的人流融入了城市生活,它们或被遗忘,或单纯改变为乡土人在城市的一种谋生工具和手段,装点着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隐退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不是一种活的文化形态。
不知何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意识里,开始等同于非主流、边缘化。更直接一点的说法是:濒临失传。
但是,循着社会发展的规律去探寻,也同时存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和结局。
比如,茅台。
同样是国家级非遗,它不但耳熟能详,它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美誉度,可与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媲美。
尤其是近10年,茅台已成为主流社会里一个随时被提及的热点。茅台的股票是中国股市第一股,茅台销售过百亿,茅台酿造工艺神秘而科学……
1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浪花一瞬,但是这10年的非凡,与一个人紧密相连,注定了他将不是茅台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这个人就是——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袁仁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不久前,袁仁国敞开心扉,向记者畅谈30多年来,殚精竭虑把茅台这份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的所得、所悟、喜悦、忧思……
思变之痛:一场灵魂深处的惊醒
袁仁国坐在那里,与我面对面,我试图在他身上寻找种种在坊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的蛛丝马迹。如果那都是真的,那么发生在这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身上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茅台在现实语境下传承与创新的历史。
在现实中,于很多人来说,袁仁国这个名字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这个名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是国酒的巅峰,是知名国企的掌舵人,是商道中实力和领航者的象征。
也许,正是因为在大时代激荡的变迁中,社会大舞台的聚光灯总是有意无意打在茅台身上,所以人们看到的是茅台在商业运作上的太多成功。正因如此,袁仁国成为一个执着的勇者,在坚守传统酿造工艺,把茅台发扬光大这条路上走得“一骑绝尘”,使人们牢牢记住了他在商业上的成功,而忽略了袁仁国作为一个文化传承人所起到的作用。
袁仁国说,其实,任何一项商业的成功,都是一种文化形态的成功。
为什么可口可乐在中国大行其道,其实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影响、渗透使然。可口可乐的成功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成功。
袁仁国总在想,可口可乐属于舶来品,在异土生存,尚能成功,更何况茅台是根植于脚下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自己的文化经营好呢?
这样的思维逻辑,从理论上说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这绝非易事。
它难在何处?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其间艰辛。
首先,这是一个从肯定到怀疑,再从怀疑到肯定的循环往复过程,其间若没有科学的批判精神,难以完成。
今天看来,这一切理应如此,但是把这样的思维模式置于10多年前的茅台,却是难以想像且非同凡响。
从汉武帝“甘美之”的赞誉,到新中国的政治酒、外交酒,茅台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地域文化积淀的历史内涵,它是国酒,承载着太多荣耀。
茅台演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家国情怀。
这是茅台人的精神信念——老祖宗传下来的茅台将永远被世界追捧,被世人追逐。
没有怀疑,也不可能怀疑。
1975年,19岁的袁仁国还在当知青,听到茅台酒厂招工的消息,就毫不犹豫报名了。可是,他自己也不曾料到,他会是第一个大胆“怀疑”茅台的人。1996年,看到国内白酒市场迅猛发展引发的激烈竞争,时任茅台酒厂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的袁仁国在办公会上提出茅台酒应改变以生产为中心,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转到以市场营销为中心的观点。
在当时计划加批条的经济模式下,在茅台仍是稀缺品的年代,这种怀疑思想无疑是对国酒的一种不敬。年轻人的激进想法成了一种笑谈。“简直杞人忧天”有人这样说。
但是,世界在改变,世事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
1998年,成为茅台之痛。两年前一个年轻人的担忧,突然变为现实。
亚洲金融危机,山西朔州假酒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改革开放后国人开放兼容的消费观,都在冲击着国酒原先无可撼动的神圣地位。
半年时间,茅台只卖掉了700吨,而当时全年的销售任务是2000吨。在茅台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推迟发工资的情况。
当年7月,两年前提出了以营销为中心的那个年轻人——袁仁国,出任茅台集团总经理。
历史就是这样——在偶然中有着必然。
袁仁国在就职演说中说,危机面前,只有一种状态:改变,变的不是别的,就是对茅台盲目的乐观。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使这个传统企业有走向新生的可能。
招聘营销员的文件发到了各个车间,员工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从来都是别人来求我们卖酒,谁也没有去推销过酒,不仅脸皮薄,也不会干啊!
这是从庙堂之上走向凡尘的心路历程,痛是必然的,回报也是必然的。
最终,17名酿酒工人变成了营销员,与20多名中层干部分赴全国各地推销茅台。
半年后,2000吨销售任务,按时完成。在这次被动的改变中,茅台人在袁仁国的带领下,初次尝到了思想解放后辛苦打拼市场的甘甜。
茅台人的自豪中又多了一种全新的感受:超越自我。
创新之路:一个传统企业的嬗变
袁仁国点燃手中的烟,透过轻薄的烟雾,我看到的是他深邃的眼神。
他说,茅台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所有热爱茅台的人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目前,经过3次评定,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贵州的苗族古歌、刻道、布依族民歌、瑶族猴鼓舞、黔剧、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安顺地戏、布依族八音坐唱、水族马尾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鼓藏节等共计62项101种赫然入列。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现代社会里,一些文化遗产日渐式微,直至以进入博物馆陈列成为一种最后的存在方式。在工业文明的强势下,它们很难有话语权,在整个社会产生主流影响。
因此,传统文化也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创新发展,袁仁国说,只有在自身变化中寻找到生存的土壤,站稳脚跟,才能谈上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其实,这里所说的创新发展,就是一种适应社会变迁的生存方式,袁仁国强调,茅台必须先生存,做强,做大,才能言及文化的影响力。当文化具有了影响力,就意味着这种文化形态也具有了生命力。
袁仁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9年,茅台申报国家一级企业,被以“传统企业,作坊式生产,不具备国际通行标准生产能力”的理由拒之门外。时任茅台酒厂厂长助理的袁仁国找到国务院工业生产办公室的主评人员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茅台酒世上仅此一家,茅台的标准不就是国际化标准吗?两小时情真意切的阐述,把茅台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酒、文化酒、外交酒承载的历史,茅台追求突破自身的发展诉求,一一道来。
随着袁仁国的阐述逐步展开,那位主评人员的表情也从不屑到充满兴趣再到惊愕,最后是充满钦佩。
三个月后,轻工业部给茅台下发了参评的指标。厂里成立上等级办公室,指派袁仁国当主任。这个办公室的具体工作是:参照国际标准制定本厂的生产、管理标准。
这是让袁仁国终生难忘的一段日子,整整3个月时间,他基本上不回家,与同事熬更守夜地讨论、修改、制定各项标准。这是茅台酒厂有史以来第一套系列管理标准。
1991年,国家一级企业的牌子,挂在了茅台酒厂的大门口。
在茅台酒厂从传统作坊式企业迈向现代企业的发展轨迹上,申报中国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的成功,又“逼”着茅台再次进行了全面提升。
故事同样具有传奇色彩。
而且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1992年茅台申报金马奖不具备资格。因为申报金马奖需双推第一,即省里推第一名,轻工部也推第一名。
但是茅台双推均不是第一。
袁仁国再次肩负艰难使命赴京。
任务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轻工部和省里都已经把推荐结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公布了。
同样是一番一腔热血、情真意切、推心置腹的恳谈,同样是茅台人的坚定执着,又一次感动了轻工部的相关人员。
袁仁国赶紧给当时茅台酒厂的党委书记邹开良打电话:快!做省里的工作。邹开良十万火急地找到当时的贵州省省长王朝文。
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样划上一个圆满句号。
当年,轻工部和贵州省双双撤回已经发出的红头文件,改推茅台第一。
拿到金马奖时,茅台人喜极而泣。
袁仁国说,每一次参评这些项目,其实也是自我施压,提高进步的过程。参评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若不与时代同步发展,任何文化形态终将没有生命力,等待它们的最终结果就是:消失在历史的茫茫长河中。历史上,各种文化形态犹如灿烂星河,但是有的成为了“恒星”,有些却是“流星”。
袁仁国的愿望是,让茅台成为“恒星”,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携手到永恒。
时间,又过了一个近10年。
2002年。
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商界在风云变幻中跌宕起伏。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生死边缘站起来的茅台又向一个新的高度发起冲击——申报国家质量管理奖。
1年时间,完成1次涅槃,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历练。
那时已是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袁仁国亲自主持了7次动员大会。
当时,职工中的畏难情绪很严重。有人说,五粮液申报了两年,都没有结果。
袁仁国说,我们只有1年,必须成功。
茅台先后派出100多人的庞大阵容,外出参加全国质量管理奖标准、5S、六西格玛、客户满意度、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还开展了多达6000人次的专业管理知识培训。
激情与压力相伴而生。
在一股“豁出去了”的拼命精神中,茅台终于拿到国家质量管理奖这块牌子。
5S、六西格玛等管理标准广泛运用到企业生产管理中,这一年,茅台跨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行列。
一位退休老酒师感慨:原来茅台可以走到今天这样,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1994年,茅台迈入国家特大型企业。
1999年,茅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2001年,茅台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得确认。
2001年,建立有机食品管理体系,茅台酒及其系列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2001年,茅台上市。
2003年,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被引入茅台。
在创新中,古老的茅台获得了源源不衰的生命力,不仅好好地“活”了下来,阔步发展于现实空间,取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同和话语权,还为全球多样化文化共生共荣提供了一个现实意义的范本,为一些日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文化遗产提供可供参考的现实经验。
此生此情:我血液里流着茅台“血”
两小时的采访,围绕茅台这个话题,袁仁国时而沉思,时而激情四射,一种挚爱茅台的情绪像茅台镇上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群与酒分子一样,散布开来,触动每个人,感动每个人。
之前,就已经听过袁仁国的故事,有点像好莱坞电影里的“硬汉”。
2004年12月,在美国收集当年茅台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历史物证时,袁仁国出车祸做了两次大手术。
在美国和广州治疗了几个月后,回到茅台,他由于行动不便,回不了住在3楼的家,在茅园宾馆一住就是半年。
住在茅园宾馆的最大好处是,谈工作,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袁仁国,后来人们回忆说。
当年召开董事会时,袁仁国和秘书一道熬夜加班,一字一句抠完发言稿时,已是凌晨4点,那条恢复中的腿变得又红又肿。
第二天发言,他把疼痛难忍的伤腿高高架在凳子上,两小时下来,冷汗湿透衣裳。
还听说,袁仁国没有时间概念,他从来没有周末,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茅台的中层说,袁仁国经常在晚上十一二点还给他们打电话讨论工作,因为他不知道几点了。
人们时常有这种感觉:袁仁国是“铁人”。
袁仁国说,因为他的血液里流着茅台的“血”,茅台是他的生命,只有茅台健康发展,他也才能“健康”。
他说,茅台的核心价值观是以质求存、以人为本、继承创新、团结拼搏、恪守诚信。对于茅台酿制工艺中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坚守,坚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
例如,茅台酒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经历春夏秋冬,是一个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的过程。
例如,茅台酒堆积开放发酵和入池封闭发酵相交替,其实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
再例如,茅台酒的勾兑,用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香型、不同浓度、不同班次的酒体进行勾兑,勾出的是儒家的积极进取、仁爱和谐,勾出的是佛家的慈善含蓄、空灵达观,勾出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瓶茅台酒从生产到出厂必须经历5年。
这些,都无可更改。
但某些不影响茅台酒质量的环节,可以用科技手段、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的。
比如,在堆积发酵和窖池发酵中测试、分析不同点酒醅的糖度、淀粉、酸度、温度、微生物等。
比如,在生产车间安装行车、抓斗和不锈钢甑,用机械化手段运输材料和起糟。
比如,酒库实行微机信息化管理。
还有在观念、管理、制度、文化、营销上进行创新等等。
袁仁国说,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才能使古老的茅台永葆青春。
上世纪末,在国内白酒行业广泛应用液态发酵法后,酿酒这一古老的行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百姓餐桌不再是几种白酒一统天下的格局,白酒的产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种格局的出现,隐含的另一层社会深意是: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一部分的传统白酒酿造技艺之一——纯粮固态发酵法,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语境下,变成了稀缺资源。
很多酒厂借助液态发酵法这一工业成果盲目扩产,但是茅台一直坚守传统工艺,对会影响茅台酒品质的环节,例如纯粮固态发酵、九次蒸煮、八次摊凉、七次取酒,年年循环如此的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等等,都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法则进行,绝不越雷池半步。在当时语境下,茅台显得特立独行。
在坚守的前提下,茅台才谨慎实施每年扩产500吨至2000吨的工程,经过10年发展才有了今天年产20000吨的规模。
时间,又一次证明了茅台决策层是正确的。而今,茅台酿造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行文肯定。茅台酒承载着中华酿酒技艺传统,承载着中华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得到更大层面人群的认同。茅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白兰地一道在全球长盛不衰,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茅台因传承传统文化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茅台又以创新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据此,有文化学界人士认为,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角度来说,茅台不仅仅只是一个成功的商业范本,还应具有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标本意义。
人们都清楚看到:伴随着茅台近年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作为文化遗产它亦是光芒四射。
由是,人们分析茅台的发展轨迹后形成一种共识:
作为企业家,袁仁国是成功的。
作为非遗传承人,袁仁国同样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袁仁国被评定为非遗传承人,这种现象是罕见的,这将对茅台这份文化遗产今后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呢?
责任编辑:maggie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