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谁为中国情人节濒危文化讨说法?

田亮、安以轩主演的《牛郎织女》颇具争议,而在争议之中,该剧收视率飘红,仅次于《人间正道是沧桑》,位居央视八套收视榜第二。这些天,各大电视台都在播战争剧,能在枪林弹雨中成功突围,并成为央视热播剧,能做到这一点对《牛郎织女》这部古装神话剧来说并不容易。 

我觉得,《牛郎织女》之所以能够热播,其核心就在于该剧让神仙也充分体现了“爱情”的滋味!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永远谈不完扯不清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流传千年,无非就是因为爱得凄美,无非就是因为爱情这俩字在作怪。而以前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所看到的神仙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且带有足够所谓仙气的,而在情感面前几乎就是弱智或者叫无情、没有爱情。不过,《牛郎织女》连玉帝、王母等诸神都没有放过,都让他们有了情爱,懂得了情爱,并实践了情爱,这恐怕就是这部剧最有价值的地方。 

田亮的表演非常稚嫩,这毋庸置疑,毕竟,他没学过表演,又是第一次扮演如此重量级的角色,情有可原。但剧中的其他演员,其演技均无可挑剔,我在其他评论中曾对主要角色一一点评并打分。至于故事情节以及台词,有人说“雷”,这也正常。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就像著名的京城业界人士老韩同志给说我,他不喜欢孙兴这个角色。我则对他说,我恰恰对灶王这个角色的评价恰恰不低。他的出场多有创意啊,唱rap。现在的我们生活得太累,应该有点娱乐精神,如果没有娱乐精神也至少应该有点娱乐神经吧!如果连娱乐神经都没有,干什么都固步自封,那活着的意义还能怎么彰显?有人看了第一集就全盘否认该剧,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要不得。所有的剧都不能要求谁都必须说它好,因为认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视剧也是一样。 

其实,《牛郎织女》特别适合在“七夕节”播出,我坚定地认为《牛郎织女》是中国情人节最应该播出的电视剧,很大程度上,该剧也是为中国情人节影视档期讨个说法。中国人有自己传统的中国情人节,也就是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但是我们在影视剧方面却没有中国情人节档期,只有西方的“2.14”档期。很多善男信女过得也是西方的情人节,看似国际化,实则多少有点伤悲。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 

中国情人节渊源十分简单,从牛郎爱上织女这一刻起,这个爱情传说一直亘古不变地流传到了今天,具有民族性东方浪漫情怀的爱情传说注定是一场历史性的经典,《牛郎织女》可以说是这个经典之中的代表作之一,电视剧全方面地阐述了中国情人节的始末,从神战祸害凡人一直到人神私婚,不仅有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戏,还多了一些感人的故事。当然,该剧的人物关系、人物情感过于繁杂,从而削弱了牛郎和织女的爱情路线。 

但《牛郎织女》还是让更多人真正深入了解了中国情人节。从故事情节出发,《牛郎织女》里的爱情素材发掘到的中国情人节含义决然不是一种偶然,《牛郎织女》是一出宣扬中国情人节的电视剧,自由浪漫是中国情人节的主题,导演很巧妙地借用了《牛郎织女》这剧表明了自己的心声——传统文化不可丢弃。 

前不久的端午节申遗事件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我们祖辈遗留下来的端午节却被别人申遗走了,可是每逢到了端午节,我们依然还在拜祭诗人屈原,我们的缅怀与拜祭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流下一滴眼泪去纪念一下死去的诗人?还是为了崇拜一下传统文化?或者宣泄一下我们的悲愤? 

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牛郎织女》已经将事情摆明了,七夕情人节是我们的专属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爱一场自己优秀的文化?冷落了这么美丽感人的爱情传说不屑一顾,偏偏而去狂欢一把所谓的西方情人节呢?其实很多事物,很多人并不在意,当他们看到了它的光亮,在这个时候,已经太迟到了。现在,关于民间四大传说的牛郎织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进入濒危状态。 

2007年,新华社有一条报道,是这样写的: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起源最早、传承内容最为丰富的牛郎织女传说,目前已进入濒危状态,对其保护显得十分迫切。这是记者日前从山东沂源召开的首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上了解的信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民间文学组组长刘锡诚在会上透露,2005年到2006年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中,全国2000多个县没有一处申报牛郎织女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遭到了集体忽视。董永传说在四大民间传说之外,反倒有好几个地区申报。 刘锡诚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学术研究也最为薄弱,其他三大民间传说都开过多次学术研讨会,只有牛郎织女传说没有开过一次学术研讨会。100多年来,公开发表的牛郎织女故事也不超过35篇。 牛郎织女传说在当代社会濒危,专家分析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使牛郎织女传说丧失了叙事的土壤。还有就是,这个传说没有实现与戏曲音乐的互动,没有借助通俗文艺强大的传播力量提升自己的生命力。 

2009年6月29日,《牛郎织女》在央视8套的播出,无疑是对牛郎织女传说进入濒危状态下的一种提升,是对进入濒危状态下的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吁。 

有人说,犯了某一些错误的人是不可原谅的。有些人犯的错误确实很严重,也不是一般的错误,当今社会对中国情人节的扭曲与误解程度已经空前不可思议。本质上,《牛郎织女》重塑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理念,它给我们留下了最好的印象绝对是对前人遗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这不是一种影视娱乐效应,也不是一种过眼式昙花一现,《牛郎织女》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可延伸性与光辉万丈。 

在当今影视剧影响力急剧扩大之时,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依靠影视剧的传播力量来引起我们对于处于濒危状态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所以,我们期待有中国情人节自己的影视档期,也渴望更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准的各种影视档期。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