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全:记忆中的春节习俗点滴
随着日历的不断翻阅,牛年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甚至连空气也弥漫着喜庆的气息。因为春节的临近,把亲人间的距离在逐渐的拉近,把思乡的念头变得渴望,把团圆的期盼变成现实!在渴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烦恼归乡的车票,烦恼没完没了的应酬,烦恼节日前的忙碌......
从腊月初八吃了腊八粥开始空气中已经有了年的味道了“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母亲总会念叨一句:灶老爷上天言好事,老百姓下界保平安!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和紧张。彼此见面也是笑着询问:过年的东西准备好了没有?此时每家每户开始彻底打扫卫生、擦洗窗户、拆洗被褥。亲朋好友开始互通有无互送礼品。而一些单位的文化活动也从春节变得丰富多彩。家庭主妇们开始大量采购过年的物品了。所有的商业网点开始延长营业时间。一副红红火火过大年的阵势即将拉开,此时天空中若能飘落一些雪花,那过年的气息就更浓了。
过年的重点是在除夕。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我有很多年没有和父母亲一起过年了。现在回忆起来在除夕陪母亲做饭也是一种幸福。清早在香气中醒来,就急忙帮母亲准备菜,一边忙碌,一边例行听母亲解释什么“四喜圆子”、什么“年年有余(鱼)”、什么“大吉(鸡)大利”、什么是“甜甜蜜蜜”等等。多年的除夕菜单也都没有大的变化。在我们老家过年上面的几道菜是必备的,即使在酒店吃年夜饭,这几样菜也必须上桌。
记忆中,除夕总是与吃联系在一起的。小时侯到了腊月母亲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把平时舍不得吃的如香肠、板鸭、鱼肉之类的东西,一样一样的腌制好凉干到了除夕这一天才做出来,那久违的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让我直流口水,我会主动积极的给母亲打下手,为的只是可以偷偷的先尝一点。往往等到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已经“尝”饱了。我曾多次说过腌制品不利于身体健康,而现在自然不再为吃发愁了,可母亲还是习惯的把一些原本新鲜的东西腌制起来留到除夕,老家四川人腌制腊味更是喜好。我想,老人们的这种习惯怕是在短期内很难改掉吧。
每年春节贴春联是我老爸独自承担的重任。房门及三居室的每扇门上是必贴的,具体内容记不清了。
春节联欢晚会是每家除夕的最后一道大餐,尽管每年都在热切盼望中开始,在不尽如人意中结束,但每年除夕的二十点我们全家会早早坐在一起,等待节目的开始。如今的春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己经超越了国界。这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有春节的地方就有春节的文化。此时电视连起千万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参与一个活动“看春晚”。
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物质丰富、应有尽有,但提到过年,我还是怀念以前的过年,母亲为了让孩子们在新年穿上新衣服,似乎每天都在做针线有时很晚才睡。年初一我们就穿着新衣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拜年,拜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先给父母拜个年,得到第一份压岁钱,然后兴高采烈地出门给叔叔长辈问好。这一天忽然客气了起来,恭恭敬敬的道着祝福,说着吉祥话。长辈们就拿出家里水果、糖果、干果等塞在手上,或者新衣服的口袋里。关系比较好的,就互相给孩子们压岁钱。男人们夸夸其谈,说着新年的打算。女人们则彼此赞美着给孩子们置办的新衣服。
要说在过年里最高兴的,当然是孩子们,有调皮的男孩会偷偷用压岁钱买些鞭炮放在兜里,不时拿出啪的点响,即使是讨来大人嗔怪的眼神也是不在乎的,因为大过年的,即使有越轨的行为,大人也是不会打骂孩子的。而细心的女孩子,会暗暗算计着收到的压岁钱,心理揣摩着如何使用这笔钱。我小时候也是比较顽皮的,也参与买鞭炮、放礼花炮的活动。有一年,收到了不少压岁钱,母亲怕我乱花,就“借”走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找了种种理由要了回来,气得母亲说,宁欠阎王债,不欠小鬼钱。
在我老家过了正月初五,年也就基本结束了。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这一天放鞭炮,点烟花力度丝毫不亚与除夕。
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才是良辰吉日。
正月里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元宵节,才达到狂热的颠峰。在城市元宵节喧闹尤为热烈,各地在这晚都要举行大型的灯展或燃放烟花,“火树银花不夜天”,以示太平盛世。元宵节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过了元宵节,外出打工的、回家过年的也就陆续往回走了。交通部门又一个客运高峰也就随之来到。
春节是在外的人想家的情怀,春节是老母亲望眼欲穿的等待,春节是又一个美好梦想的开始,春节是下一个再见的无奈。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这看似短暂的过年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在大家喜洋洋的祝福声中,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