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的传承之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供图/京城百工坊料器坊

一根半透明的紫罗兰色棍状物被她夹起来,并放到红色火焰下烧烤,它开始熔化,趁其还未凝固,她又迅速用镊子拉、抻、点、压、印、溜,转瞬之间,一朵精巧的花朵出现在工作台上。

颜色晶莹剔透,纹理细致入微,当料器艺术家邢兰香将这“火中的雕塑”指给我看时,我不禁被这种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所深深折服。

从春秋战国时的甘肃到如今的北京花市

料器古称“琉璃”。琉璃制作技术最早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我国甘肃,据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琉璃石产于西域,因其五彩晶莹,为中原人喜爱而仿造。”现有的考古发现证实,我国于春秋末期开始生产琉璃制品,甘肃的天水、平凉等地已出土战国时代的铅钡琉璃珠。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张临生先生指出:“重利之下必有勇夫,交通险峻越关山涉水渡洋而来的进口琉璃珠华丽夺目。楚人生产的铅钡琉璃珠,让东西文化交光互影。”

在民间传说中,与琉璃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当属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公元前496年,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在铸剑模内发现一种绿色粉状物,与有色水晶或石英熔合后愈发流光溢彩,并有金属之音,称其为“剑道”。勾践将剑道命名为“蠡”,赐予范蠡,范蠡将其打造成配饰送于西施。不久越国战败,西施被献给吴王。临别时,西施之泪滴入蠡内,竟然能够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一名即由“流蠡”演变而来。

此事虽为传说,但琉璃的确有可能在铸剑过程中产生。中国古代铸造青铜器或炼丹时,会将不同的矿物混在一起熔炼,在阴差阳错之中制出琉璃也不足为奇。

为避“流离失所”的谐音,琉璃于明代改称料器。明代以山东博山的料器最为著名,《青州府志》记载当时的料器“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博山料器传入北京,经过改良,成为北京特有的一种手工艺术,出现了既可供人欣赏又有实用价值的民间玩具。料器从此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民间料器作坊多集中在花市一带。花市在明代叫“神木厂大街”,寺庙众多,热闹非凡。到了清代,花市改称“花市大街”,在迄今已有250年历史的清朝《北京全图》上,有乾隆皇帝标注的“花儿市大街”字样。由于当时朝廷在崇文门设置税关,致使商家们在崇文门外云集不散,花市的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作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中自然就包括料器。

实际上,早在康熙年间,料器的发展就蒸蒸日上,工部在琉璃厂设置御厂,专门生产皇宫专用的料器。乾隆初年,御厂一胡姓总监善造料器,以精白料做胎,吹成烟壶、花瓶、盘碗,外画珐琅釉彩,再高温烧焙,被后人视为稀世珍宝,有官窑“古月轩”之称。

清道光年间,料器开始了它的海外之旅。料器艺人张琨和徒弟贾福来用山东产的“广料”和日本产的“洋料”烧制戒面石、麻花针等送首饰楼出口国外。民初,料器鼻烟壶受到欧美艺术品收藏家的追捧。此时的花市西街已全部开辟为料器之类的工艺品市场。1930年,民间艺人赵九皋与人合伙在花市开设了“四义公号”化料作坊,专制料棍,从而结束了北京料器必须使用“广料”和“洋料”的历史。同年,料器艺人蒋文亮开设了“志源号”料器作坊,汪福开设了“长丰号”料器作坊,他们广收艺徒,逐渐在花市一带形成了蒋、汪、赵、岳四大门派,成为当年难得的盛况。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如今的花市,早已在岁月中脱胎为另一番模样。然而,虽然昔日热闹的小巷早已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取代,但站在花市街头,在略显茫然的同时,我似乎依然听得到小巷深处隐隐传来叫卖声和吆喝声。那是一种掺杂了雨后杏花气息的声音,在记忆中芳香地氤氲。

一柄镊子,一把剪刀,一盏煤气喷灯,足矣

张琨是北京料器的代表人物,他制作的料器一度成为国外的“奢侈品”,在国内,民间婚嫁也以其料器盆花做聘礼。张琨的第六代传人就是我的采访对象——料器艺术家邢兰香。在国内,邢兰香是目前唯一获得料器大师称号的人。

当我走进邢兰香的工作室时,她正在烧制作品,她的儿子兼徒弟刘星接待了我。在此后的30多分钟里,邢兰香一直埋头不语,刘星解释说,料器是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之作,如果中途放下,再次烧制,就会炸裂。

料器在国际上称“灯工琉璃”,制作工艺主要难在对温度的控制。如果料棍烧得太软,镊子一离开就会变形,太硬则无法捏塑。邢兰香的仿唐三彩“丝绸之路”,就集中体现了制作者掌控火候的功力。

“丝绸之路”由3部分组成:身上骑着猴子的骆驼、牵骆驼的人以及牵骆驼的锁链。料器制作素有“越大越难,越小越难”之说,因为料器必须“罩火”烧制,如果过大,无法全部罩在火里,极易因受热不均而炸裂;如果过小,则很难表现细节。能烧制出如此之大的骆驼已属罕见,而那一串锁链更是巧夺天工——环环相扣,每一环已经小得不能再小,制作时稍不留神就会断裂。

邢兰香曾创作过一件名叫“鹰蛇斗”的作品,她原本只想做一只展翅的雄鹰踞于石墩之上,没想到制作石墩时,一个气泡冷却后破裂,在石墩表面形成一个小洞。在制作料器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气泡,大部分气泡会在高温烧制时破裂,气体逸出。如果气泡未排净,在表面形成孔洞,就只能作为残次品处理。当时,小洞出现后,邢兰香颇为惋惜,但她很快就有了主意,在小洞处做了一条蛇,就似蛇从洞中钻出与雄鹰搏斗,比原来的设计增色许多。这件作品在香港展出时被人高价收藏,此人还想定做相同的作品,无奈邢兰香已无法在相同的位置做出一个相同的洞来。可见有些料器佳品,实为可遇而不可求。

世界上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手工料器,这话在邢兰香的“招牌菜”——白菜上有充分体现。她的作品“小小试验田”中的十几棵白菜,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叶子。然而,这些美轮美奂的作品却是用非常简陋的工具做出来的。邢兰香的工作室只有10平方米大小,靠窗处是一张外罩玻璃罩的桌子,桌子上是一堆花花绿绿的料棍以及几把再普通不过的镊子和剪刀,右边地上立着一个煤气罐,用管子连着架在桌子上的一盏煤气喷灯,这就是全部工具。

但邢兰香并不觉得条件简陋,比起从前的老艺人的工作条件,她觉得自己的条件更好一些。早期艺人用木炭烧烤料棍,长年烟熏火燎,对视力损害极大。后来改用香油灯,艺人必须一边做活一边嘴里叼根管子从侧面向火苗吹气,从而让灯火改为横向燃烧并烧得更旺,因此民间称料器艺人为“吹料活儿的”。老艺人由于长年用牙咬着皮管吹气,门牙多比常人提前“下岗”。再后来由吹气改为用气筒子打气。解放后,料器作坊多为“夫妻店”,妻子每天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往铁制贮气罐内打气,丈夫点灯做活。因香油价高,改用豆油、花生油、椰子油、煤油等油料。合作化以后,由于人员增多,小贮气罐改为小空气压缩机。1963年开始试用煤气喷灯。

说到使用煤气喷灯,还有一段佳话。北京料器厂成立后,工作条件极为简陋,夏天众人一起工作,室内温度极高,只好将地窖内的冷空气用鼓风机抽到厂房里降温。后来朱德到料器厂视察,看到大热天里,老艺人们嘴里叼着皮管对着煤油灯吹气,甚是辛苦。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批示要改善料器艺人的生产条件,研制煤气喷灯,并特批从焦化厂直接引进管道煤气。1965年,料器厂新厂房建成,全部改用煤气喷灯,这是料器历史上的重大技术革新,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传承路上的绝唱

在邢兰香的料器工作室采访时,偶有顾客进来打断我们的谈话。有位顾客对案上的一匹“玉”马颇感兴趣,但又因200元的价格而放弃。邢兰香告诉顾客,200元其实并不贵,因为马是用以前的老料做的,配方已经失传。不过这样的解释并没能使顾客回心转意。我问邢兰香:“生意不好做吧?”她点点头,略有些失意。

据邢兰香介绍,10多年前北京料器厂倒闭后,大部分传统配方已经失传,由遗存下来的老料制成的作品已成为绝品。她的镇店之宝——仿唐三彩“丝绸之路”即由配方已经失传的花料制成,既有玉石的质感,又兼陶瓷的细腻,很多人想高价收藏,都被拒绝了。另外一对“相濡以沫”马,为仿芙蓉玉老料制成,配方中有黄金,甚为稀有。邢兰香曾烧制出一件仿出土文物的“兽首玛瑙杯”,造型为牛头,为仿玛瑙老料制成,已被一位喜好炒股的商界人士收藏。这些作品可谓北京料器最后的绝唱。

如今,北京料器面临灭绝的窘境。由于作品得不到充分宣传,售价过低,加之培养一名手工艺人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已越来越少。像邢兰香这样集传统工艺设计和制作技艺于一身的老艺人,已成为“熊猫级”人物。邢兰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这种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料器厂倒闭后,她曾应聘于一家美国公司,作品在国外市场极受青睐。但是当京城百工坊博物馆建立后,她毅然回国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她的两个儿子也子承母业。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艺术,母子三人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6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国际博览会上,邢兰香现场烧制的作品大受欢迎。让她最为难忘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女人,她把家人和朋友都带来观看邢兰香的表演,还从家里带来几件金首饰,请邢兰香照样制作。邢兰香还依照她肩上的文身图案,用紫罗兰色、白色和绿色料棍现场烧制出一个项链坠,精巧莹润,苏菲连连赞叹,爱不释手。这让邢兰香更加坚定了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广下去的决心。

堪慰的是,2008年6月,北京手工料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这种古老的艺术能够永存华夏大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