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珠江水 携手共前行
从2008年9月26日开始,《广州日报》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到中山,扎根到中山市民之间。从周一到周五,《广州日报·中山新闻》每天与市民共同分享身边的事。正如在创刊辞中所述:“同饮珠江水,自古中山就与广州一脉相承。”
一年来,我们关注着中山的经济发展;关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关注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真情故事……
回顾六:“非遗”保护
新闻背景:
中山是珠三角城市乃至广东省内的历史文化知名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民俗艺术、传统技艺,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醉龙舞,南朗崖口飘色已经入选了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古镇六坊云龙舞,三角麒麟舞,沙溪四月八习俗,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也入选了省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闻回顾:
2008年10月24日:《麒麟舞菊花宴 冲刺市级“非遗”》
“中山的传统手工艺,一直是我们关注和保护的焦点。”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组长甘建波告诉记者,第二批公示的中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黄圃腊味传统手工技艺》、《咀香园杏仁饼传统手工技艺》都是民间传统手工艺。记者同时了解到,中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非常顺利,其中已经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山咸水歌”年内就将发行国内首张咸水歌专辑。
2009年6月2日 《“木偶之乡”绝艺濒临失传》
“我当然希望三乡的木偶艺术可以一直传承下去,自己为它付出了一辈子,如果哪天再也看不到了,我会非常伤心,可是我已经一把年纪了,自己的身体又不是很好,这些事情很难亲力亲为了,只能希望后人们去努力了,我真的希望他们可以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中山三乡木偶第五代传人郑珠说。
2009年6月22日《百年木偶“非遗”展会献艺》
老艺人陈锦涛表示,自己计划带着21个“古董”木偶回乡,并办培训班传承“三乡木偶”。据了解,该活动展示了中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其中包括三乡木偶、醉龙、咀香园杏仁饼、黄圃腊味、中山装、三角麒麟等15个传统技艺项目,并邀请各项目的民间传承人现场献艺。
社会反响:
“许多非遗真正的‘热忱’者已经随非遗老去,传承的使命只能交给后来之人,作为媒介主流,广州日报为非遗传声、鼓劲,激起年青一代的热爱之情,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中山市民俗艺术家协会会员冯林润告诉记者。
回顾七:创刊号《中山魂》
新闻背景:2008年9月26日开始,《广州日报·中山新闻》的正式开办,标志着广州日报跨出了深入中山、关注中山、报道中山的扎实脚步。
社会反响:
创刊号出版当天在中山市印刷8万份面向市民免费派发。“内容丰富,而且观点客观理性,有深度和高度,我非常喜欢。”;“我已经收集了十多份,我的很多朋友也都收藏了。”是市民对创刊号最普遍的评价。
回顾八:招商逆势飘红
新闻背景:
作为中山市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商业活动,3·28招商能否为低迷的中山经济注入一针强心剂?
新闻回顾:
3月27日:《借力瑞典打造中山清洁之城》:
引进瑞典作为2009年“3·28”招商洽谈会的主宾国,中山可谓煞费苦心,中山市副市长冯煜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仅仅是要解决中山本地企业环保节能的需要,而且要打造一个环保节能产业的基地。”据了解,投资10亿元的中山市固体废物处理中心,除了满足中山本地需要外,还可以承接西岸其他城市的固体废物处理。
《105个项目抛出诱人橄榄枝》:共有105个服务业推介项目参加招商,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
社会反应:
“报道客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中山经济走出困境,为中山市的未来助推。”中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广州日报在3·28期间的报道提出赞扬。
回顾九:
70多年前的幼儿园
新闻背景:“古穗倩影暨粤港澳百年老照片展”来到中山,记者从尘封的往事中发现中山当年的点滴趣闻。
新闻回顾:2009年1月8日 A13珠三角版
当时中山的幼儿教育是相当先进的,这在当时难得一见。‘幼稚园’打破了旧时私塾四书五经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锻炼个人的心志为主,升级出外文、自然、书法等新式科目。特别的是,那时候中山的小学已经开始实行礼拜教学制度,学生们像现在一样一周上课五天,休息两天。
社会反响:
“老照片展让市民看到了过去的中山景象,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努力在新闻报道中发掘有趣的点,采取从图片到生活的方式让市民了解过去的一段历史,这样的做法让新闻变得生动易读。”中山市文联主席胡波说。
回顾十:为等亲人姐妹俩相守80载
新闻背景:80年,也许是许多人一生的时间,可是对于中山市员峰社区的姐妹两人来说,她们在80年里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等待亲人。
新闻回顾:
2009年8月3日:《姐妹俩相守80载只为等亲人》
“在我刚刚出生时,爸爸和妈妈就到国外去了,留下我们姐妹两人相依为命。以前,爸爸每年都会写信和寄钱给我们,说说外面的情况,让我们好好的等着他们回来。可是,信写到了1958年就断掉了,再没有了音信,联系不到父母,一等就是80多年……”萧婆婆泣不成声。
社会反响:
稿件登报之后,多位市民打电话咨询,希望帮助两位姐妹寻找亲人,在生活上对她们给予照顾和帮助,“现在还有如此执著地等待亲人的姐妹,她们的精神让我们十分感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