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一小酒厂把酒“种”菜地 还要申报非遗

泸州一个小酒厂的祖传藏酒方式引人关注,专家认为与窖藏、洞藏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到周末,54岁的牟太兴就守在自家酒厂后面的菜地里,等着顾客上门:他不是要卖菜,而是要卖酒。买酒的顾客点明要买5年、10年或者15年的高粱酒以后,牟太兴就分别在冬瓜地、南瓜地甚至白菜地里挖开土,露出一个埋在地下的酒坛子来。最近,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一个小酒厂这种祖传藏酒方式引起了江阳区文体局关注,决定将“菜地窖酒法”申报为“非遗”项目。

传统酿酒“种”进菜地

江阳区分水岭乡是古代川南地区进入夜郎古国交通要道上的驿站之一,来往客商在此歇脚,往往都要饮酒解乏,故此遍布酒坊,酿酒业十分发达。牟太兴祖上几辈人都是靠给酒坊主烤酒为生。

上世纪80年代,牟太兴承包了一家小酒厂,面对激烈的同行竞争,没有文化的牟太兴只得从上一辈的祖传技艺中寻找对策。“我突然想起爷爷在给老板打工时,曾经悄悄把几罐酒埋在菜地里。结果几十年后挖出来,那种酒香与一般的窖藏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牟太兴决定试试。

牟太兴承包的酒厂是一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作坊。厂房后面的菜地早已被倾倒在此的酒糟养得来酒气冲天。老牟把酿好的高粱酒装进瓦罐,埋在地里。“埋得不深,一般就是几十厘米。”为了区分不同时间埋下去的酒,老牟又发动家人在上面种菜,“白菜地里的5年左右,南瓜地里的10年左右,15年的就种上冬瓜。”

买生态酒送生态菜

地下埋了酒,种下去的蔬菜“呼呼呼”地疯长,菜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十里八乡的“酒鬼”、“酒仙”们纷纷找上门来,要买牟太兴种在菜地里的“牟太兴罐酒”。

“每次挖开菜地把酒卖出去后,客人都要顺手摘走地里的菜,说是这种菜比一般的菜更好吃。”反正都是自家种的,牟太兴每次卖酒的时候,干脆就直接把酒坛上面的菜送了人。名气传开后,泸州城里的人也纷纷在周末跑到20公里外的酒厂来,“买生态酒,拿生态菜。”老牟的酒厂开始有了竞争力。

随着酒的名气传开,老牟的菜开始不够送了。“我的想法是扩大菜地面积,最好是再办个农家乐。买酒的客人可以就在这里喝地里的酒,吃地里的菜。”老牟说。

非遗申报正在进行

老牟的这种藏酒法究竟有何奥妙?原泸州老窖副总工程师、泸州老窖酒体设计中心主任、国家级评酒大师吴晓萍认为,把酒坛直接埋到土里“实际上也是窖藏方式的一种”,与窖藏、洞藏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是使藏酒保持在恒温状态,便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水分的挥发,使酒味更为醇正。”至于在土里种的蔬菜品种和酒的品质之间是否有关系,吴晓萍表示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老牟的窖藏方式还引起了江阳区文体局关注。“我们了解到泸州的酒厂中,像他这种做法目前还是唯一的,也是具有非遗价值的白酒窖藏工艺。”江阳区文体局长陈宏表示,“牟太兴菜地窖酒”非遗申报工作已经完成了资料收集,正在进行整理,“年底即可申报泸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