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申遗” 明年不再出现

我国共有29个项目入选“非遗”名录

国粹京剧未能申报是遗憾———

本报讯 尽管国庆期间已经从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传来了我国申报的22个项目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个项目进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喜讯,但文化部还是于昨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此次申报的过程以及入围遗产的保护现状。

据悉,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2001年、2003年、2005年公布了三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已有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4项入围。而此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申报时限改为一年一次,且对申报国不限数量,这才使得我国有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粤剧、侗族大歌、中国书法、端午节、妈祖信俗、呼麦等22项入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项目进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加上此前已入选名录的4项,我国以29项成为拥有名录最多的国家。至于我国对这29项遗产的保护力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除昆曲有专项扶持基金外,近几年,国家对另外28项投入专项资金4485万,为总共159位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下拨8000元。

虽然共25项入围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近些年在“非遗”保护上的成就,但数量如此之多又难免让人对这一头衔的含金量产生质疑。对此,国家非遗中心负责人解释说:去年的7月到9月,我们的申报工作是经过专家委员会严格审定并投票决定的,光申报文本的论证就不下100次。所申报项目本着如下几个宗旨: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对中华文明形成有重大影响;有杰出性代表性;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考虑到多元一体格局等。其中22项中有7个为少数民族项目,端午节为唯一申报的重大节俗,粤剧则是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的,都十分具有价值。

不过,名录项目一夜骤增的现象明年将不会出现了,昨日记者获悉,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对申报细则再次做出修改,每个国家的申报数量将严格控制为两项,而我国申报的项目也极有可能是中医和珠算。尽管我国有资格入围名录的项目不在少数,但国粹京剧未能申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