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岩庙会欲申请国家级“非遗”

本报消息(报道组 叶宁)刚刚过去的重阳节,永康市古山镇前坑村一下子推出了5个节目,演三十六行、舞铜钱棍……让邻近的村庄刮目相看。在去年的华釜山文化旅游节上,该村却是参演的8个村中唯一请外援进行狮舞表演的村庄。

就在这一天,永康城乡共有上万群众参与民间民俗文化巡演,把从农历八月初开始的方岩庙会推向高潮。浙江师范大学“非遗”研究基地主任陈华文说,方岩庙会成了永康“村落狂欢活动”。

在种文化的热潮中,前坑村村民越来越感受到:应该有自己的节目。今年以来,该村买来道具,请来乡土文艺教师,排练起传统节目。让前坑村村民没有想到的是,包括这些民间民俗节目在内的方岩庙会,已由省“非遗”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推荐,整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方岩庙会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距今已有890年历史,由永康各地民众组队前往方岩朝拜胡公(胡则),并在方岩山上展演和在沿途巡演娱神活动演变而来。不仅永康周边县市的民众组队前来朝拜和参演,金华、衢州、台州、绍兴、丽水、温州以及临近省份的民众也会前来朝拜和观光,其影响涵盖浙、沪、苏、皖、赣、闽、粤等南方各省市,成为我国江南最大的庙会之一。

方岩庙会已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方岩庙会的重点节目,《十八蝴蝶》、《九狮图》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整体性保护。”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说。与此同时,陈华文希望突出庙会的世俗性,将村落文化的和谐充分体现在庙会活动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省“非遗”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吕洪年认为,方岩庙会历史久、人数多、规模大、地域广、影响远,能完整、系统地保存到现在难能可贵,为当代“非遗”的一朵奇葩。

目前,永康市已在东城街道高镇村、唐先镇石桥头村等5个村建立了《十八蝴蝶》、《九狮图》等方岩庙会主要节目的重点传承基地。还将举办方岩庙会研讨会,邀请专家对方岩庙会的成因、历史、价值等进行深层次研讨。永康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永康将举办好每年的方岩庙会,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借助庙会文化推广方岩旅游品牌,借助庙会平台加强民间艺术交流,促进永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