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网贵阳11月10日电(记者王橙澄)记者从贵州省1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贵州省侗族大歌近日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近些年来,侗族大歌在中国上央视春节晚会,在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国巡演,以其无伴奏多声部的演唱形式,产生了轰动效应,被称为“天籁之音”、“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味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部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即“侗族大歌”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

侗族大歌一般在侗族地区大规模的民俗活动中演唱,时间上多在农历10月至第二年的2月,农历“六月六”和八月的吃新节也是重要的歌唱时节。侗族大歌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歌词均是韵文体,是一种“长短句自由结合体”。

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区,以及广西三江、湖南与贵州毗邻的村寨,流传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20万。

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介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侗家自来有这样的说法:“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要做侗家人,先得唱侗家歌”。

然而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破坏。许多著名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已年过古稀,侗族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在校读书,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8年的漫漫申遗路,今天终于成功了。这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刘晓春说。

据悉,贵州省将为此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侗歌专场演出、“百乡千村万人唱侗歌”、从江“侗歌节”、“唱着侗歌走侗乡”等。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