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10月23日,经过1个月的公示后,文化部公布了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获奖项目,其中特等奖1项,创新奖19项。成都图书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名列其中,成为自文化部设立创新奖以来四川省唯一获奖的项目,也是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唯一获奖的项目。

足不出户,随时查阅中央及各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动态、政策法规,了解老成都民间艺术的最新动态。

鼠标一点,在线畅游蜀绣、成都皮影等成都传统艺术的文、图、影、音,领略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就是“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

该网站是成都图书馆通过艰辛努力,采集、加工、整理了大量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制作完成并免费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作为以“非遗”保护为主题的地区性数字博物馆,从 2006年4月正式开通至今,已经在互联网上取得了20余万人次的点击率,受到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

亲身体验

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主要收集了全国各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政策法规、新闻报道和成都及周边地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类资源,重在展示成都市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在成都图书馆馆长钟刚毅的带领下,笔者进入这个网站。输入,打开网站首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充满浓郁风情的“老成都百镇图”。首页上罗列了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都漆器、蜀锦、蜀绣和都江堰放水节,还有成都糖画、金钱板、四川荷叶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项目还细分为文、图、影、音栏目,并对应相关的文字介绍、图片资料以及音频视频。

点击“川剧及服饰”,进入到川剧艺术的网上展厅,各种川剧脸谱也能随着鼠标的点击不断变化,让人感觉兴趣盎然。此外,在网站上,还可以在线欣赏蜀派古琴、金钱板、四川荷叶,也可以在线观看蜀锦、漆器等艺术品的制作过程。

 数字说话

成都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约有350项,但这些项目流散于民间,建立一个专门的记录和展示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钟刚毅说,通过5年多来的辛勤工作,这个网上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并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整合资源,使该网站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蜀风雅韵”网站自2006年4月建成并免费开放以来,精心收集了成都地区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80余个项目。

该网站分为蜀风雅韵、新闻动态、政策法规、非遗论坛4个板块,还有古琴流韵——“2006年成都·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 今年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两个专题数据库。其中,蜀风雅韵栏目中的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4种多媒体方式予以多方位展示。

“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条目总量达到35000余条,网站数字化容量达35.5GB,原始素材数据库容量1000GB。开放以来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金钱板”专题中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完全取材于这个专题数据库;网站也得到了参加第一、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海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受到各大新闻媒体高度关注。

 成功背后

在采访过程中,越是走近这个数字博物馆,就越是惊叹。能建成这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地区性数字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地区性完整名录体系并保存大量原始数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数据库,归纳起来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是观念创新,激发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没有上级指令性任务,更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成都图书馆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感与社会责任感,响应文化部号召,建立了该网站。

二是模式创新,整合了文化遗产项目的特性。数字博物馆网站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新样板,除了兼具博物馆的展示功能外,还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发挥图书馆专长,对项目进行分类、标引和著录,方便读者进行检索、查询和学术研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广泛传播。

三是技术创新,打造24小时在线网上展示中心。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大胆创新,探索现代高新技术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运用,立体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是业务创新,使成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献多媒体数据库进一步完备。成都图书馆目前已建设了5个独立的网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既服务读者又传播文化的全方位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业务体系。

五是示范效应,建立了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样本。通过建立本地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推动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实至名归

创新奖是文化部2004年设立的部级奖项,是全国文化部门科技进步与创新最高奖。作为四川省唯一的获奖项目,能够从全国众多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是对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在参评过程中,文化部领导和全国的文化专家都对这个特别的数字博物馆网站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文化部颁发创新奖,可谓实至名归,无论是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量、保存的完整度,还是在网站架构、硬件平台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在国内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内容的采集、处理、编排、检索、展示上,采取了很多灵活的方式和人性化设计,不仅收集了多民族的‘非遗’文化,而且还兼顾了趣味性、互动性、实用性的特点,有效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专家点评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中心主管  张宜春博士

成都图书馆“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同类项目中实现效果好、受关注程度高的项目。这个项目无论是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实现方式上都十分优秀,在国内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该项目在网站架构,数据的采集、处理、编排、检索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兼顾多民族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有效提升了成都文化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近年来,国内关于“非遗”的项目众多,但能像成都图书馆把“非遗”项目做得如此有特色,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完整性和示范效果的却很少。尤其是拿出“Google Analytics统计分析数据”如此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证明该项目在互联网上开放以来,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的关注,取得了20余万人次的点击率,更是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