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关注:福锦走刀引线织画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福锦第一传承人陈玉在经线板上飞刀走线

福锦 走刀引线织画卷

日前,我市的涪江号子(涪江船工号子)、叫卖调、座歌堂、福锦手工编制技艺、蜀绣(观音绣)、石工号子、竹编、石雕等8项非遗项目列入了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而为数不多的传承人是它们得以流传下来的保障。

近日,本报记者走近新列入非遗名录的传承人,倾听他们讲述与非遗的故事,感受他们承接传统与现代的别样人生。

织机架前,一把手掌宽的线刀,一段堪比头发的细丝,在福锦第一传承人陈玉灵巧的手指钩针走线中,一件精美的福锦编织品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传承人讲述福锦渊源

在陈玉的讲述中,遂宁本土特色——福锦手工艺编织技艺源于汉、三国时期蜀国丝织工艺,是经过对历代织锦工艺的继承、发展、创新,由织锦人将遂宁观音文化与织锦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地方韵味的福锦编织技艺。

陈玉介绍,该手工艺术主要分布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市仁里镇。清朝年间,遂宁仁里镇民间一位姓陈的织锦艺人运用独特的挂经线、纬线配制、点图、配色、打结等工艺,将手工编织品赋予了活的生命,让图案鲜活新颖、色彩艳丽、华丽精美。福锦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经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手工技艺。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在制作工序的操作上有别于其他织锦技艺,工艺具有独特性,是中国传统织锦的典范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极高的文化价值,是研究织锦技术与中国观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活化石”。

传承人与福锦的故事

陈玉是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刚小学毕业的她,从父辈那学到了这门手艺,而在当时,福锦技艺在遂宁仅剩下陈玉一家。

为了能留住这一文化之脉,1979年,陈玉和其他自愿的人到河南学习织锦技艺。学成归来的陈玉成为一名能工巧匠,在遂宁一家地毯厂担任第一车间主任,将所学的工艺传授给工厂工人,从此,遂宁福锦才以工厂化的方式生产。

一次偶然,陈玉见到一个聋哑女孩艰难的生活,决定帮助她,为让她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将她带到地毯厂学技艺。由此以后,在培养手工艺人的时候,陈玉则偏向于寻找缺乏工作能力的聋哑人。

传承福锦技艺后继乏人

“前几年,发展好的时候,织锦的艺人达到了3000人,现在却80人不到。”陈玉告诉记者,由于福锦手工艺编织技艺是手工操作,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进行,熟悉福锦编制的老艺人大多去世,目前能完全掌握这项技艺的不足10人,再加上这项手工技艺做工精细、习艺周期长、难度大、织造工作艰辛,人们大多不愿意学,已经是后继乏人,“我们正通过各种方式招收学徒,将这项传统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