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文化行者”社团致力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新华网兰州11月25日专电(记者肖正强)24日晚,在兰州大学一间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学生社团“文化行者”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年会在这里召开。项目总负责人王龙魁正在向资助单位和上百名学生汇报项目实施的情况。

“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一直以来以号召和组织大学生亲身实践到乡村寨落中,通过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进而思考和分析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责任和方式。”王龙魁说。

文化行者”成立于2007年,三年来,该社团为实施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在甘肃的兰州、敦煌等20多个地区“行走”,先后对兰州鼓子词、裕固族民歌、东乡族擀毡技术、保安族腰刀等多个甘肃的国家级、省级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

鼓子是蓝色的,忧郁而孤寂;鼓子是夏天的,热情而冷艳。”兰州调研队两任队长李昱卓同学这样描述兰州鼓子词。

兰州鼓子词是一种具有百年历史的民间雅乐,唱腔清雅婉转,主要用三弦伴奏,唱词半文半白,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7月,在李昱卓的带领下,14位兰州调研队的队员来到有上百位鼓子艺人的甘肃皋兰县水阜乡。为了不影响当地艺人下地干活,队员们只能在田间蹲点,趁他们休息时进行采访。就这样进行了9天的田野调查,最终写出了《兰州鼓子艺人群体传承状况研究》的报告。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希隆教授说,尽管这些研究报告仍显稚气,但是“同学们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走访调查,取得的资料是第一手的,所进行的研究建立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之上,提出的建议客观而切实可行”。

他们做了我们老师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指导老师之一、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教授这样评价学生们的“行走”,“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里,能珍视和爱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这是一种文化自觉,在同时代人里,他们属于先行者。”程教授认为,在已有理论基础上,通过实实在在的田野调查,得到的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是课堂上能得到的。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