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黄河号子》获省民歌大赛一等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船喽,嗨!11月27日,在全省首届民歌大赛原生态民歌组比赛中,由滨州群众艺术馆选送的《黄河号子》,以原生态的形式再现了过去黄河船工们辛勤劳作时的即兴唱作,赢得了大赛评委和观众的热烈掌声,获得全场最高分,荣获一等奖。

首届山东民歌大赛原生态民歌组共有41名选手参赛,参赛曲目共有14个。既有我们熟悉的《沂蒙山小调》、《包楞调》,也有首次走上大赛舞台的《海洋渔号》、《黄河号子》等不加修饰的山东民歌。

在台上表演《黄河号子》的8个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59岁,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但是他们表演得特别认真投入,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据了解,《黄河号子》是流传于黄河下游一带的独有艺术形式,近年来几近失传,由滨城区文化馆孙玉良等人搜集、整理、加工后,目前已经被审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分为抢险号子、夯硪号子、船工号子、运土号子等。孙玉良说:“黄河号子有的高亢有力,有的婉转动听,见人见景抒情。一首好的黄河号子,内容健康,格调清新,词句优雅,代代相传,深受群众喜爱。目前,我已经搜集整理了60多种黄河号子。”

由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选送的《海洋渔号》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渔民的生活,也获得了一等奖。

大赛评委王世光、卞小贞、张桂林、戚建波等专家对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世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和《海洋渔号》登上舞台,真正体现了“原生态”的本源意义。生活习惯改变以后,这些东西或许会逐渐消逝,但恰恰是这些东西记录了我们的历史。齐鲁大地有许多民歌资源,希望通过大赛,形成唱响民歌、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民歌、传唱民歌的队伍中来。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