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面临“断代”:麻山锣鼓还能敲多久

麻山锣鼓还能敲多久

              远山、暮色、一群痴情麻山锣鼓的村民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麻山锣鼓还能敲多久

                       麻山锣鼓造鼓传人杨奇正在造鼓。

  

麻山锣鼓还能敲多久

             当摄影家罗雄刚一拍完,村民们就围上去要看“自己拍得漂亮不?”

  发源于宁乡县东湖塘镇麻山村的麻山锣鼓虽然很受当地村民的喜爱,但热衷于这项活动的却大多是中老年人,麻山锣鼓“自然消亡”的危险及其乐曲的自然淘汰似乎大势所趋。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甚至已影响到了社会协调发展”

  1、靳江河流域每个村庄都有一到两支麻山锣鼓队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泻在空旷的原野上,昔日忙碌的乡村一片恬静。

  在宁乡县东湖塘镇麻山村一户村民家里,却里里外外地围了很多人。“大家将鼓敲起来吧!”随着60岁的袁国彪一声吆喝,锣鼓“咚咚”地敲响,紧接着,大小唢呐、笛子、竹引子、管、堂鼓、汉钞、锣、小锣、云锣、大筒、中胡、统胡等一齐开始演奏,宁静的乡村好不热闹。

  4年前,袁国彪从东湖镇退休后即组建了这支锣鼓队。“我们这一带还有个特点,要是村民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都会去帮忙。2005年冬天,我所住的组里一位老人过世了,大家都来帮忙,结果发现没人带头组织打鼓,所以,我就组织起了这样一支锣鼓队……我对打鼓是外行,但小时候我看得多,而且,我们这里打鼓是有历史渊源的。因这种打法是我们这一带发明的,所以叫做麻山锣鼓。”

  据袁国彪介绍,麻山锣鼓是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类似于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听老一辈人说,最初形成于明末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靳江河流域流传开来。”

  靳江河因流经宁乡楚大夫靳尚墓前而得名。“靳江就发源于我们麻山,自西向东流经宁乡县大屯营、道林等地,经湘潭县,于长沙岳麓区的柏家洲村附近汇入湘江……可以这样说,靳江河流域每个村庄都有一到两支麻山锣鼓队,我们麻山村,像模像样的锣鼓队就有三四支。”

  麻山锣鼓轼牌格调清新,秀丽大方,节奏变化多样,富有一定韵律,并且每个曲牌都冠以形象生动的名字,或记事,如《接姐》、《放风筝》等,或叙景如《荷花出水》、《雪花飘》等。“无论从名称或音乐内涵,都表现了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表现出我们麻山一带对大自然的描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袁国彪说,麻山人只要有时间,就会聚集起来敲鼓。“村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我们敲,就是大热天忙完一天的农活,也会有人在一起敲到深更半夜,特别是像现在这样农闲的季节,麻山人每天听不到鼓声就会不自在,爱敲鼓的人每天不敲几下就会觉得手痒。”

  2、 打鼓的场景“说是一道风景一点也不为过”

  麻山锣鼓的演奏形式基本上是以五吹六响为基础,再加上丝竹乐器伴奏,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三四人组成,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喜庆之日,常在路途边走边吹打麻山锣鼓曲牌,故人们又称为“路皮子开台”。

  麻山锣鼓所用乐器基本为大小唢呐、笛子、竹引子、管、堂鼓、汉钞、锣、小锣、云锣、大筒、中胡、统胡等。其演奏形式自由,既可室内演奏,也适合室外行进中演奏。

  据宁乡县有关资料记载,1959年3月,彭德怀元帅来宁乡视察,在看完原宁乡县花鼓剧团演出的《西厢记》后,乐队吹奏了一支宁乡麻山锣鼓《接姐》送观众离场,听到这支曲子后,彭德怀元帅有意放慢了脚步,对随行的宁乡县干部说:“想不到宁乡这一带的土音乐还这样好听啊!”

  麻山锣鼓在其演变渐进的过程中始终对地方民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音乐学院派专人对麻山锣鼓进行了专门采访录音,同年代《麻山锣鼓》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大全》。

  1993年,湖南省广播电台、长沙市电视台等相继录制了《麻山锣鼓》磁带,“据说当时发行了几万盒磁带”。2000年,湖南省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吹打乐》引用《接姐》、《四季青》、《枫树落叶》等麻山锣鼓曲调牌8支。“使得麻山锣鼓既独具宁乡风格,又广泛流传于三湘四水。”

  2006年,宁乡麻山锣鼓成功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麻山锣鼓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打鼓的人越来越多了,可以说,我们这一带没有买六合彩的,也很少有村民打麻将的,他们爱的就是麻山锣鼓。”

  伴随“咚咚”的鼓声,大小唢呐、笛子、竹引子、笙、云锣和丝竹等乐器一齐上阵。立时,击鼓者甚是卖力,吹奏者调其之气,做到养气一时,用于一曲。袁国彪说,要是天气好,麻山村三四支锣鼓队就会同时练习,要是表演场地比较开阔,观看的有“四五百人”,“那些观看的人跟着鼓点边打拍子边跳起来,整个村子都沉浸在音乐声中,那场景,说是一道风景一点也不为过”。

  袁国彪组建的这支锣鼓队共有8个鼓手,还有十多个演艺人员。“这些人来自东湖塘镇麻山村、太平村、东湖社区等三个村社。”

第1页  第2页  



责任编辑:百合
上篇文章:群狮会聚暨南园 四海华人共切磋(图)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