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非遗剪纸、古琴一直“潜伏”在南京

今年9月,南京云锦以及金陵刻经处的金陵刻经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晋级为世界级非物质遗产,这样的喜讯让南京人颇为自豪。昨天,南京市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表彰大会,这也是南京市文化局首次官方公布相关的世遗成果,令人惊喜的是,南京市的世界级非遗绝非仅有这2项,南京剪纸和古琴艺术(金陵琴派)一直“潜伏”着。

南京剪纸和南京古琴艺术是“潜伏”的非遗

今年9月,南京云锦以及金陵刻经处的金陵刻经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晋级为世界级非物质遗产,这已为南京市民熟知。但是南京剪纸和古琴技艺也是世界级非遗的情况,却一直不为人们熟悉。为何这两项技艺会一直“潜伏”着呢?

据南京相关负责人透露,与南京云锦和金陵刻经技艺同一批次中,中国共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是全国各地众多城市联合参与申报的,像我们江苏就有南京剪纸、扬州剪纸等参与其中。像中国剪纸这样广泛概念的世遗,只要是参与申报的、并且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都可以成功晋级为世遗行列。而南京剪纸早已是国际级非遗项目了,这次中国剪纸申请世界遗产成功,南京剪纸也顺利晋级。”

与南京剪纸情况基本相同的还有南京古琴艺术。据悉,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就成功入选。而南京古琴艺术(金陵琴派)也已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样一来,南京就有了4个世界级非遗项目了。

南京剪纸大师“金箔剪纸”赠国际友人

昨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总协调人爱丽斯女士也来到了现场,她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将自己对南京云锦等世遗项目的喜好充分表达了出来。而会后,南京剪纸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方林先生还亲自为爱丽斯女士剪了一幅肖像图,而采用的就是南京独一无二的“金箔剪纸”技术。

张方林先生表示,目前剪纸作品采用的纸张一般是用竹浆做成的,虽然易于操作,但是在保存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长时间保存肯定会出现颜色减退、风化等情况,但是金箔剪纸就不同,它可以保存上千年。”但是,有长必有短,金箔剪纸在操作上的难度相当大。“首先就是金箔很薄,只有0.01微米,拿到手上就粘住了。只能是把金箔夹在特制的纸中间。动剪刀后,就必须一气呵成,因为金箔很容易错位,一旦停顿,就很容易失败。”

虽然南京剪纸已经贵为世遗,但是其知名度却依然不够,有时连南京本地人都不知道,这也是造成南京剪纸这个世遗“潜伏”这么久的缘故。张方林表示,南京剪纸属于江南流派,最大特色是艺人创作时不打底稿,信手拈来,全凭心中构思、设计,还要不断创新,因此现场表演性极强。上世纪50年代,南京剪纸就向世界出口,1979年以来已经有100多人次出国表演。记者刘磊

南京普查出非遗2004项

晨报讯(记者仇惠栋)经过普查家底,南京共有200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昨天上午,南京市政府举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表彰大会。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近期全国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南京共普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项,包括民间文学977项、传统音乐164项、传统舞蹈186项、传统戏剧24项、曲艺35项、杂技4项、传统美术65项、传统技艺160项、生活商贸习俗34项。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南京共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0项,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7项。另外,南京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现有2个专题博物馆,15个民俗展示馆,19个传习所(基地)。

其中,1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是,古琴艺术(金陵琴派)的刘正春;龙舞(骆山大龙)的杨书范;竹马(东坝大马灯)的汤裕道;剪纸方面的张方林;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有3位,分别是朱枫、周双喜、金文;金箔锻制技艺的王必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的王殿祥;秦淮灯会有2位,分别是陆有昌和顾业亮。

国家级景泰蓝大师南京献艺

晨报讯(记者刘磊)“这个是紫铜,延展性比较好。我们要把它弯曲到想要的形状,然后用胶暂时粘在瓶胎上。就这个工序,我们要学习三年才能出师。”昨天上午,在南京工艺美术大楼,北京珐琅厂2位国家级景泰蓝大师,现场给市民展示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据悉,目前景泰蓝工艺已经是国际级非遗项目,共有6个国家级的传承人,而北京珐琅厂就占了四个。这次北京珐琅厂派出了钟连胜、米振雄两位大师,带着挑选出的近200件、价值近千万的景泰蓝作品到南京展览。这些作品最早的是由80多岁高龄的钱美华大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而最新的作品则是为新中国60周年生日而作的“鼎盛中华”方鼎等。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月30日。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