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王蒙、舒乙谈“年文化”
“过年”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词,一说起来,中国人就会从心底升起暖暖的盼头。盼来了,又觉得,“年味儿好像一年淡似一年了……”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今日在此间召开。文化名家冯骥才、王蒙、舒乙等相聚论坛,说起了各自眼中的“过年”和“年文化”。
冯骥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在世界遗产的申请上,建议春节应放在首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冯骥才说。
冯骥才认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
“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说,近五年,春节作为非遗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春节已摆脱淡化的威胁。”
王蒙:春节勿忘慈善救济 给需要的人一些温暖
王蒙在论坛上回忆,一次在国外某城市过感恩节,碰巧看到有慈善机构在街上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免费发放成盒的火鸡。“如果我们在过年的时候,给需要的人们送去蒸饺,相信一定会让他们也感到温暖。”
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王蒙建议,把春节变成中国的一个传统戏曲节。包括昆剧、京剧,也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全国的老百姓除去最小的和最老的、病重的,都去听戏。“如果春节再不听戏,还什么时候听戏?春节听戏多有滋味啊!”
舒乙:恢复传统 营造春节的家庭气氛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新衣新鞋不必等到过年才穿,天天都能吃到好东西,只要愿意仿佛天天都能过年,真到过年了,也感觉没什么新鲜的。舒乙认为,究其根源,传统丢失得过多似乎是主要原因,经济上的殷实和技术上的进步并非真正的主要元素。
“根据传统做法,节日氛围首先由家庭做起的。毕竟,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舒乙说,家庭节日气氛营造的重头戏莫过于准备年货和过年的食品,少了这个,节日气氛就差远了。“芥末墩”、“春饼”、“菜包儿”……舒乙聊起不可不备的年节菜。
他说,怎么让老百姓把这些因中断而陌生的传统恢复起来呢?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电视媒体,请民俗专家开春节知识系列讲座,请美食栏目专门做“自制年菜系列”演示。
舒乙统计,短短半个世纪,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吃竟然消失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他因此建议把已经绝迹或失传的老玩艺、老食品尽量找回来,此外,增加庙会文化成分、十里长街搞花车和艺术行进、再造灯节辉煌……“那将是多么有趣,当然,也是多么困难,大概需要一个完整的行业来支撑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