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当选中华文化人物:作家书桌要搬到田野里

13日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等主办的“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南京举行。包括冯骥才在内的12位为中华文化的继承、推动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化界名人获得了“2009中华文化人物”殊荣。

组委会在给予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作家、人文学家冯骥才的颁授辞中说:“冯骥才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作家和画家,近10年间几乎将全部身心投入在社会转型期间备受冲击的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中,并一直坚守在这一事业的前沿,是公认的领军人物。功不可没。”(记者丁晓晨高丽)

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精彩举行

12位文化名人获中华文化人物殊荣

冯骥才当选组委会颁授辞:领军人物功不可没

昨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凤凰卫视主办的“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华人文化翘楚云集金陵,接受世界的喝彩。包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在内的12位为中华文化的继承、推动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化界名人获得了“2009中华文化人物”殊荣。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化”,是全球华人一致的文化称谓、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而海内外中华儿女也用自己的才智敏思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更加深厚和瑰丽的内涵。

“中华文化人物”评选每年举办一次,推举出当年度10至12位杰出的华人文化精英颁授“年度中华文化人物”大奖,以表彰本年度对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与影响的优秀人物。评选主要瞄准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研究、文化艺术创作与评论,传统新兴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民族、地区、海内外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等四大领域的精英。作为首届评选,“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受到世界瞩目。

组委会在给予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作家、人文学家冯骥才的颁授辞中说:“冯骥才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作家和画家,近10年间几乎将全部身心投入在社会转型期间备受冲击的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并一直坚守在这一事业的前沿,是公认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他通过媒体呼吁、充满思辨的各类文章,各种演讲、由他发起的抢救行动,以及义卖书画筹集文化保护基金等,对唤起公众文化保护的自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使被冷落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的进程中,他功不可没。他的一些重要意见和在政协的提议,如关于非遗保护、确立国家文化遗产日、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紧急抢救羌族文化、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传统节日放假等,得到国家的采纳。10多年来,冯骥才一边坚持前沿的时代精神文化的思考,一边不停顿地深入田野大地进行实际考察与学术研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他亲手编撰大量非遗的文化档案,还于2009年在他的学院建立起规模宏大的非遗数据库。”

与冯骥才同时获得“2009中华文化人物”称号的还有:与钱钟书先生并称“南饶北钱”的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促进世界和平和两岸交流的星云大师,歌唱家宋祖英,收藏家海岩,戏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电影制作人王中军,摄影家卢广,动漫艺术家孙立军,文物工作者热合曼·阿木提,建筑设计师田文之、陆嵘及其率领的设计团队。这些中华文化名人现场接过以孔子形象制作的纪念杯,同时向世界发表他们的文化主张。

为了缅怀2009年中国文化界陨落的两颗巨星——哲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和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颁授典礼精心设置特别环节,回顾大师生平,激励后人在大师智慧的照耀下勇敢前行。

颁授典礼上的评述人和颁奖嘉宾的名单也是星光熠熠,会聚了国内文化界众多高端人士,导演冯小刚、表演艺术家田华、建筑学家罗哲文、作家苏叔阳等在现场宣读了专家评委团的颁授辞。颁授典礼由凤凰卫视沈星、胡一虎主持。萨顶顶等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人也为颁授典礼带来了精彩的演出。

对于未来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刚刚荣获2009年中华文化人物奖的冯骥才坚定地表示——

作家的书桌要搬到田野里

昨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在南京获得智慧东方——2009年中华文化人物奖,以表彰他为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

“我非常看重这个奖。全社会对中华文化传承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文化人士心里非常高兴。我还会和我们的团队拧成一股力,一如既往做事情。”颁奖典礼结束后,冯骥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齐鲁大地曾经千姿百态的古村落,今天可能已不足百个;随着93岁东巴舞者的逝去,东巴舞蹈再无传人;甘肃那个能唱出很多很多曲调的老人,临终前都希望能把自己所会的流传下去……这都是冯骥才在主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亲眼所见的。

“每一分钟,文化遗产都在消亡,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冯骥才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灵魂消亡,民族就消亡了。面对这样不容乐观的现实需要有一颗坚强又清醒的心。在这样严酷的现实中拯救与抢救我们的文化遗产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饱满的激情,这两点冯骥才都做到了。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主持者,从2002年冯骥才就开始主要负责与此相关的两项比较大的工作。一个是国家批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抢救工作,希望可以用10年至15年把民间文化普查一遍,把家底盘清;另一个就是把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档案整理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浩大的、千头万绪的工作。但冯骥才坚定地表示:“这是一定要做的。我个人的观点,知识分子要到第一线,要到田野里去工作,作家的书桌要搬到田野里。”

在多年深入田野一线进行民间文化普查的过程中,冯骥才结识了一批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文化人士,冯骥才说,他们在传承中华文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克服了很多困难。没有资金,他们依靠的是知识分子的自觉;没有回报,他们依旧坚持在田野第一线上,默默地支持着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艰难地传承。

冯骥才说,自己上台领奖的时候,心里更想念那些在第一线默默坚守的工作者们。“这几年在各地跑,我认识了很多在第一线默默坚守的文化工作者,像长江文化的研究者郑云峰,他卖掉影楼换了一只小船,在长江里漂流了20年,只要跟他聊起三峡,一会儿工夫他就掉眼泪了,他的眼泪就是长江的水。还有把中国的古村落基本拍了一遍的李玉祥,今年有50岁了,直至现在都没有结婚。他自己背着个相机到处跑,肩膀都压歪了,保存下十几万张老房子的照片。60多岁的郭雨桥和我年岁相当,主要是调查草原的民居,从内蒙古、宁夏一直到新疆的民居,他一一走过,逐个调查……”

冯骥才表示,身边有很多让自己感动的人,也正是他们,让自己对抢救民间文化的信心更加坚定。“我非常钦佩他们,他们做的事情其实要比我多很多。今天我获得了这个奖,我仅仅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代表。我希望全社会能因此更关注他们的身影,支持民间文化抢救工作。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