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俗文化引入中学课堂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人民在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惯例、规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都普遍存在着民俗事象,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人类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知识,都总汇到各民族的民俗之中。正因如此,民俗学又被人们称之为“历史之学”、“文化之学”和“百科之学”,有人甚至称民俗为“人类文化的母源”。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的广泛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发生着巨大的规范作用。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民俗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法律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研究对象上相互交叉,在研究方法上也相互借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文化学”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人类各种社会之间文化的条件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规律的课题。一方面,大量渗透于文明的一致性大部分归因于一致的原因,从而引起了一致的行为;另一方面,它的各个阶段可以被认为是文明发展或进化的各个时期,每个特定的时期都是其前期历史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的形成起到了特定的作用。”这番话足以说明民俗和民俗研究的价值所在。
  从民俗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俗学研究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地发展、充实和扩大。社会发展到今天,民俗事象是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目前民俗研究的领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民俗。如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等。
  社会民俗。如家庭、村落、社会结构、民间职业团体(行会)、岁时节日、成丁礼、婚礼、丧礼等。
  精神民俗。如宗教信仰、各种禁忌、道德礼仪、民间口头传承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戏曲)等。
  心理民俗。主要研究民俗对某一民族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作为文化母源的民俗,是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并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大致有四种:
  一是田野作业法。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和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一样,在研究方法上,都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而且这种资料越多越好,民俗学中把这种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作“田野作业法”或“直接观察法”。
  二是历史研究法。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所谓历史研究法,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的纵的历史联系。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
  三是比较研究法。所谓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比较研究法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历史比较法,它在研究某一民族民俗的特征、分布及文化历史方面被广泛采用。二是将历史上没有关联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类型比较法,它常被用来探讨同一类民俗事象的传播和变化幅度。
  四是结构分析法。所谓民俗学的结构分析法,指的是依靠分析和研究民俗事象自身所带有的构成要素和成分,以达到研究和分析民俗事象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的目的。这一方法虽然产生时间晚,发展还不够充分,但是因为与现代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研究法相结合,在国际上已经开始得到广泛的使用并且形成民俗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潮流。

 

第1页  第2页  



责任编辑:
上篇文章:萧王庙庙会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