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
迭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县内至今已发掘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哇文化"等古遗址几十处,还有三国时蜀将姜维屯兵的古城堡、北周时建置的叠州、芳州古城堡遗址。
一、生活习俗
1、服饰
服饰是区别民族特征的依据之一。迭部地区的藏族服饰受本民族传统习惯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又由于境内各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除藏服礼袍式样基本统一外,平常着装差别明显,独具特色。
(1)头饰 迭部县境西部电尕、益哇一带,冬季男女均喜戴狐皮帽,春夏秋三季喜戴礼帽。狐皮帽的制做力法、用料及式样与夏河、卓尼境内藏族相似;礼帽均系从市场上选购的商品毡质礼帽。
卡坝、达拉、旺藏、尼傲、多儿等中部一带因气候温和,部分地方男子一般不戴帽,冬季仅以白毛巾或白布顺长折成宽约15厘米的长条,绕头缠一圈呈圆柱体戴在头上,以御风寒。妇女喜戴夹层圆筒帽,高约25厘米左右,帽边依次缀以红、黄、绿诸色布条,布条沿边围一圈至衔接处向上延伸至顶端,帽顶用白布封口,微凹,多用黑、朱红色布料或褐子制做。多儿乡境内女式圆筒帽较独特,帽筒较高。
桑坝、花园、洛大、腊子口等东部地区的男子头上戴盘巾,即用1.2米一1.5米长的黑或蓝布顺叠成约9厘米宽的条带,层层缠裹在头上,空出头顶,呈盘型。妇女一般头包黑布帕,用黑布2尺顺叠成四方形盖在头上,并用辫子在帕外缠绕一圈。妇女不分老少皆喜戴耳环,多为银、铜制品,少数戴金质或珊瑚耳环。
藏族妇女的传统发式,因地域不同而梳理的发型亦有不同。妇女一般按年龄先后分三期梳理和改变发型,电尕、益哇、卡坝、达拉、旺藏、尼傲等中、西部地区的妇女,七八岁以上的女孩把头发从脑后编成三条辫子,辫梢续三根羊毛细绳,再系上一块约二寸宽、半尺长的红呢布料制做的黄边长方形软胎条块,藏语称"造古",上面镶有三五个银质或铜制泡型装饰叫"欧麦隆"。十六七岁的未婚姑娘,则把顶部一圆块头发分成九股编成一条辫子,辫子上仍系软胎条块做为饰物;四周的头发从前额梳到两耳部位,分编成并列的两排小辫(俗称"碎辫子"),辫梢续有白羊毛细绳,均系在长方形条块上。条块上镶嵌的饰物数量比少年时增多,条块下面系有红穗,形成一个整体发型,坠于人体后背。十八九岁的成年妇女又要改换发型,即行成人礼,一般选定吉日,穿上新衣打扮一番,并有亲朋来送礼,还由一位12岁的伴女陪同去亲友家道谢。从这天起,除头顶一圆圈头发照旧另编外,其余四周头发都顺直往下梳,额前也不分开,围头一圈均编成很多小辫子,后在小辫子根部从两面横穿两道粗线,把小辫从面部正中分开,适度后拉并系在长约二尺、宽约九寸的长方形红呢毡镶黄边的条块上,原辫梢的白羊毛绳改为黑丝绳。解放后这种编"碎辫子"的发型大都改革不用,多改为较简便的两条辫子。
东部洛大、腊子、桑坝、花园妇女的传统发型则另有其特点。女子发型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分三期改变。女孩合梳一条辫子,辫梢亦系有羊毛细绳。十七八岁的未婚女子梳两条辫子,辫子中掺入黑毛或棉线与头发混编使辫子加粗加长。头包黑布帕,一条辫子在帕外缠绕,一条坠后,表示已成年,可以嫁娶。已婚的30岁左右的妇女要改梳三条辫子,叫做"苏兰",有些择吉日举行"苏兰"仪式,请子孙齐全的年长妇女梳头。其中一条辫子仍缠黑帕,两条坠身后,尾端缀一银制小圆盘,称"乃多子",银盘上镶有珊瑚,辫梢还系一缕约30厘米长的红、绿、黄等色丝线,辫子以粗长为佳。
(2)服装 迭部县境西部男女衣着基本接近夏河一带的藏服。男式上身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或无袖两种。夏天穿藏袍(当地藏语称"然达"),右衽、斜领,长至脚面,用料多为黑色或咖啡色,女式在下摆、襟边镶有4厘米宽的红、黄布条饰边。冬季穿无面或有面羊皮长袍(袢袄),女式无面袢袄袖口和边缘缀有细毛皮饰边;男式无面袢袄袖口和缘边缀有10厘米宽的红、蓝布条饰边。男女也穿有布面的羊羔皮藏袍(叫"策日"),面料多挂墨绿、黑、咖啡等色布料或毛料,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用"花十字"纹氆氇或水獭皮镶包饰边。男女还穿自己手工纺织的羊毛质褐子,染成黑、枣红色或白色(本色),男子多穿白色,女子多穿黑或枣红色。各种藏袍在着装时提起下摆,束以茧绸腰带,天热时只套左袖,不套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袅娜。脚穿自制的牛皮包底、布(麻布或褐子)筒高腰靴子。穿时将裤筒膝下部分装入靴筒,在靴筒口用布带系束。
中部卡坝、达拉、尼傲、旺藏一带着装基本相近,男女都穿长袍(称"然拉"),多为布质,也有绸缎面料。还有麻布(用胡麻捻线手工纺织的土布)缝的(称"祚然"或"萨勒")。
东部桑坝、花园、腊子、洛大的男子身着大襟短袄,下着白色裤腰的裤子,腰系6厘米宽、两米多长的羊毛纺织的腰带,有黑、白二色。腿上裹着绑腿。妇女也穿长袍,袖口较宽,袖口里子沿边却镶衬各色布条。逢年过节时,外罩布、缎料大襟马夹,多有黑色边饰。腰系毛织大红、枣红色腰带,藏语称"给让",服孝期则系白腰带,下穿黑色大裆阔筒裤。劳作时套无面羊皮马夹,足蹬多层(三、五、七、九层不等)底子的"萨合"鞋,是妇女们自己制做的尖头高筒布鞋,鞋绑上绣有精致的"甲让"(或称"连甲")。
(3)佩饰 迭部藏族男女都喜欢佩饰,尤其是青年男女每逢喜庆之日更喜欢把金银、珊瑚珠、象牙、玉器等制做的各种佩饰,佩带在头、耳朵、脖子、手、胸前、腰部等。主要佩饰有:"那隆"(耳环、耳坠)、"乃朵子"(银盘)、"戈坚"(项链)、"德吾"(手镯)、"宗细"(戒指)、"恰高"(革质腰带)、"嘎吾"(银盒)、腰刀,还有"给桑"(头套)、"可吾"(口弦琴)、"拉布千"(獐子牙制作的牙签)等。
2、饮食
迭部藏族群众,受地理、气候、生产以及本民族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在食物种类、吃喝方法等方面,既有全境相近或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和独特的饮食习惯。
(1)主食 主要以小麦、青稞、玉米、蚕豆、洋芋为主,豌豆、荞麦为辅。食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糌粑。将青稞炒熟磨成炒面,藏语称糌粑。吃法是:先在小龙碗里放人酥油、曲让(牛奶取脂后熬成千酪素),倒入热茶水,待酥油化开时,放入糌粑用手拌匀捏成小团吃。再一种吃法是在糌粑里掺人碾细的大蒜或辣椒酱吃。
②馍。将白面(小麦面)或玉米面、荞面通过烧烤、蒸、烙、炸等办法做成圆饼、馒头或薄饼。
③面条。全县各地都普遍擀面条,用小麦面或蚕豆面掺人燕麦面擀成薄片,切成长条或长方块,待先下锅的洋芋块煮熟后下面,并调入酸菜、葱花等调味品食用。
④搅团。多用玉米面、豆面或荞面做原料,即一手把适量的面粉缓缓撒进煮沸的锅内,一手用筷子或擀面杖不停地搅动,煮成稠粥。配料随食欲调剂,或切人洋芋疙瘩,或在碗里调进酸菜汤、辣子等调味品。
(2)、副食和菜肴 副食以洋芋为主,洋芋既是主食,又是主要副食。另在夏季还储存一些干蕨菜、黑木耳等野味,还用芫根、芹菜、白菜等做成酸菜或酸菜干。
(3)肉食 以猪肉为主,牛、羊肉为辅。禁吃鸡、鸭等奇蹄类兽及水禽和鱼类野味。
(4)饮料 传统的饮料主要有茶、奶茶和青稞酒。
①.茶 在农牧民群众中传统的喝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大茶:农区大部分群众日常饮用,在茶壶中放人一把大茶后加水,放在火塘里炖成浓茶(色淡红)随时倒入小龙碗中饮用。
奶茶、酥油茶:奶茶是将鲜牛奶掺人大茶中饮用,是牧区特产;酥油茶是把酥油切成块放人龙碗再倒上滚烫的大茶饮用。还有一种档次较高的喝法是在奶茶里又加酥油,叫做酥油奶茶,多系逢年过节或招待贵重客人时的高级饮料。
罐罐茶:县境东部腊子、洛大一带的中老年男性群众喜嗜罐罐茶。即将茯茶或砖茶放人小砂罐或小磁缸子里炖成浓茶,倒进小杯或碗中加盐喝,这种茶浓度大而味苦,喝久成瘾。
②.青稞酒 迭部地区的藏族群众,凡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新房、喜庆丰收、亲友聚会、招待客人或调解纠纷等,都离不开自酿的青稞酒。酿酒时,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后用漏勺或竹滤舀到竹编簸篮或木槽内,待降温适度后拌以麴子盖严,置于炕角处恒温发酵,两三天后又将已发酵的青稞装入鼓腹陶罐或木桶中加盖,并用泥巴封口,数日(7天一10天或根据情况)后启封取糟。
③酸奶子(乳酪) 即用鲜牛奶加上发酵物(引子)发酵而成的粥状乳酪,食用时加白糖,酸甜适度,清凉爽口,是夏秋两季的高级饮食品。
二、传统风俗
1、婚嫁
(1)、明媒正娶 即采用传统的结婚方式,举行公开而较隆重的结婚仪式。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程序完成:
选偶 在寻找物色对象时,男女双方家庭都需要相互选择,包括对男女青年本人的选择和对其家庭的选择。
求婚 一般由男方家请自家亲友和一位熟悉女方父母的人作媒人,携带一条哈达和一罐青稞酒(约3斤)到女方家正式求婚。
婚礼 婚礼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初三或初五、七、十一、十五等日举行,也有选定其他吉日结婚的。合卺吉日确定后男女两家都为迎亲和送亲作忙碌的准备。男家的迎亲队伍一般由3人~5人或7人一11人不等,以奇数为吉。
(2)、自由婚姻 境内传统婚俗中也有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己作主的婚姻。这种自由作主的结婚比较简单。
2、丧葬
迭部藏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都实行火葬,只是在装尸方法、出殡时间等方面,上、下迭各有不同。人死后不论列女,都要先换上新衣服,请来本"措哇"(亲房)的人用白布或哈达包住脸部,再用线带(用麻或棉线织成的专用带)把遗体捆成坐姿(膝嘴相接,两手合十于胸前),置尸于堂屋左或右上角木板上,上盖衣单,用布或毯子遮挡,前面摆一供桌,上供酒、肉、糌粑等食品和酥油灯。中部地区的尖尼沟一带则置尸于堂屋门背后或地窖里。随即要请人用木板制轿子(相当于棺材),木轿外型呈方柱体楼阁型,顶盖凸起,四周用彩纸剪贴,制做精巧,装尸后封顶,一般停放3日~7日不等,择吉日出殡火葬。上迭的电尕、益哇地区般不制做木轿,而用白布口袋装尸缝口,其余程序基本相同。
三、藏传佛教文化
迭部县境内有23座藏传佛教寺院,其中黄教17座,苯教5座,萨加派寺院1座。萨迦寺院围墙均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文,又被称为"花教"。该寺是全省唯一一座。上述各寺院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建筑风格各具特色,不仅是藏传佛教圣地,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四、民风民俗
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n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馈赠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有喜庆必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且还礼的数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则即为小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见面礼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置于手上,弯腰约4 5度。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有时握手与鞠躬并用,表示尊敬。
藏族名字有名无姓,名字取自佛教经典,一般有男女性别之分,通常是二字、三字或四字组成。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