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颂

沧海南迁,桑田依然,香包高悬。当年范仲淹知延庆府有《劝农》诗云:“烹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诵豳风。”范仲淹镇守延庆,身处陇上,从生活中找到了《诗经》“豳风”的源头。“庆土风俗之美,古之遗化存焉。”范仲淹明白了庆阳。懂得为什么中华厚土是能养育出《诗经》和《离骚》的土。

佩挂香包便是北豳遗风流韵之一种。用四幅裹肚拼成了一个“锦绣田园”图。娃娃骑妒、老婆打桑、兔儿啃青草、猫儿追蝴蝶……仿佛身返故园,散步陌上塬头男女投桃报李;泾水微波,雎鸠和鸣。村头,母女扎花绣叶;树下,老人把酒话桑麻。人不由想起儿时的歌谣,“高高山,山高高,高山上,有人家,又有牛,又有马,还有一树好桃花,两个羊羔在玩耍。”陇上风情如画,难怪“八百里秦川,顶不上一个董志塬边边!香包是女人培植的另一类植物,香包是女人心灵的灯盏,是人类梦里最美妙的音乐和果子。

有了桑就有了丝,有了麻就有了布。以针牵丝,绣于布,布上长出了红花花绿叶叶,便成寄托情怀的尤物了。男耕女织,含辛菇苦,这才有了香包,所以我说线有多细,心就有多细,线有多长,香包的历史就有多长。

香包是什么?这样说吧,这包一般是“红包”,红包里可能有钱,有时候里面要缝上一个成色好的“麻钱”,就是古代的铜钱,就像我们现在饺子里包上个“分分元”。有钱好,富裕;钱是圆的,团圆。只有钱还不够,还要“香”,这香是用神农百草中能驱蚊逼蝇、洁身香体以至祛邪降福的草药制成的,和《离骚》一样,民间也叫“香草”。以美人喻君子,以香草喻品行的高洁,我又感到这豳风里也融合着徐徐楚风。香包什么样?像心一样的最多,一颗香包就是一颗心。一颗心有一颗心的心思,所以香包千姿百态。“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偷偷送你一个香包,和公开抛绣球一样爱上你了。香包是最温馨的缠绵,是现实中可以把握的神话。

香包为啥又叫荷包?庆阳民歌《绣荷包》这样唱:“正月里闹元霄,荷包绣开了……”合水民歌《走西口》里说:“哥哥你走西口,扯下二尺红绸绸,若有人回家走,捎给你的巧手手。”巧手手要红绸绸干啥?绣荷包,绣下荷包干啥?我猜想,谐音“合”,藏百年好合之意。荷包之荷,叫人想到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女孩儿浣纱归来,笑语玲珑,并非江南独有的风光吧?月光下,玉荷临风,亭亭玉立的女子“想你想得见不上面,只有拿起针和线。”荷花,并蒂相莲(恋),比翼欲飞,待到那年那月那一天,你看“我”“穿那大红袄,辫子红绸扎。绿色裤子红鞋红袄袄,活活一朵牡丹花。”嗨——上轿了!藏在荷包里的粉红心事,就出落成了浪漫香艳,被小伙子们抬着煽着颠到了婆家。莲里生子,含娇藏羞,寓意生命之美,生命之源。

会绣香包就是会“绌”。绌,就是穿针引线在布上绣花的动作,动词转换为名词。巧手绌出来的刺绣艺术品就亲昵地叫“绌绌”了。先前那一双给自己扎“陪房”,给新郎纳鞋的巧手,给娃开始绌小衣小帽小裹肚了,给娃开始绣玩具了,给掌柜的扎烟袋了,给闺女精心勾画披肩了……看啥绌啥,想啥绣啥。丝者,思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天高日月长,闺女等成媳妇,媳妇熬成婆,艺到老来俏,一出手都是独一无二,绝难复制的精品。“五月端阳耍线哩,八月十五耍面哩。”仰艺术为生活,视生活为艺术,都耍成大师了!陇东妇女一辈子就“耍”了个为生活锦上添花。这样广义的香包就包括所有的刺绣品。从实用衣物的装饰转向纯粹的艺术,从民间窑洞民居走向艺术的大雅之堂——庆阳香包成为华夏刺绣艺术品中的一个独特流派:无论叫香包,还是叫荷包,叫猫叫咪咪都行,都是陇绣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大类。更随和的叫法是“耍活子”,就是布做的娃娃玩具。藏之于箱底的是爱的秘密,馈之于孩童的是爱的布施。陇绣中主要是这一大类中的生肖、五毒等等成为农耕社会民间自创自做的儿童玩具,现在又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居室、轿车和节日喜庆活动的装饰品,成为普及庆阳千家万户的文化产业。香包是高原上最鲜艳的旗帜,香包是我们鸽子一样飞翔的名片。

庆阳人倡导了个香包节,就是庆阳人大红大绿的浪漫想象。民间节日本身就是活的动态的人间瑰宝,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节日都不会过,没兴趣过,悲莫大焉。端午赛香包、赠荷包、送粽子、赛龙舟、祭屈子,弘扬爱国精神,华夏同识,南北一俗,美莫大焉。香包节,既有传统承继,又有现代蕴含,它是端阳节,又是情人节、诗人节,还是华夏民族传统的敬师节,每逢此日,学生给老师送香包、家长给老师送粽子以谢师恩,一节多能,满足了不同年龄的人情感交流的需求,而其聚万众于一节的媒体便是“香包”!糯米包红枣,粽子蘸蜂蜜。一年中,我们共同拥有香包的这一天,是最有诗情画意的一天,最甜蜜的一天。这一天是千千万万的母亲带着她的闺女绣出的,这一天是全中国妇女的节、母亲的节!

诗骚传国,香包传情,沧海桑田,生命长青!香包是什么?香包是最嘹亮的灯盏,香包节是人类用千万年时间,淘洗出的我们感情的金子打制的灯盏!

香包文化的发展现状: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

香包,俗称荷包,集中代表了庆阳刺绣的风貌。早在唐代,庆阳的民间刺绣就已广为流传,到了北宋,已有佩带香包的习俗,用以寄托幸福、平安、吉祥、美好的生活追求和愿望。经过千百年的演进,庆阳香包以其艳丽的色彩、大胆奇想的构思、考究精湛的工艺、神奇丰富的寓意、朴实敦厚的风格走出庆阳,面向全球,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成为中外客商争相购买的一朵奇葩。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独具庆阳地域特色和黄土风情的庆阳香包,每年端午节,庆阳市都在西峰举办香包节。节会期间,除了展销香包刺绣精品外,还穿插有大型商贸活动、明星演唱会及综合文艺节目展演等,节会一般10天时间。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