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6)

        传承与保护: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

  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在固守我们民族的根脉,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的DNA。

  夏挽群:民俗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个性特征的载体,具有团结社会的凝聚力与亲和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是世界性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家园。一旦这个家园消失了,我们民族的主体性地位就不复存在。我们一定要把保护民俗民间文化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去认识。我们还要把保护民俗民间文化事业转化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向全社会普及三种理念:抢救、保护、开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当今世界立于不败之地。这方面法国、日本、韩国的经验可供借鉴。

  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我们要反复申明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要使越来越多的公民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认识到只有维持自己文明的传承,才能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DNA才不会迷失在全球化的大海里。一个地方经济可消可长,文化是永远不变的王牌,富起来容易,有文化不容易。

  向云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对于民俗文化来说,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崛起,文化产业开发引起了各方关注。国外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领域的价值,将它挖掘出来充分研究利用,所以才会有韩国人抢注中国的民俗节日“中秋节”,端午申遗等,才有美国动漫将花木兰、梁祝拍成电影。可见,民俗文化领域拥有很大的市场价值,需要给它相应的支持,参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马紫晨:中共河南省委已经提出,要实现我们这个“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这是事关中华文明历史走向,事关民族精神的绵延与赓续,事关了解国情、省情、民情,促进文化创新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举措和千秋大业。我们不能“抱着金碗讨饭吃”,一定要努力挖掘、盘点、整合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宝藏,使古代优秀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中原崛起!



责任编辑:
上篇文章:民俗文化(5)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