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民俗文化的社会地位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的象征。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一种文化模式,它既为人类创造,又供人类享受,且常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在认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体系中,民俗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繁杂的分支体系,大都是从民俗文化中渐渐分离出来的,如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等,都和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民俗文化孕育了上述的学科,成为它们产生的肥田沃土。

从今天的观点看,人类文化及其创造无非是雅文化和俗文化两大体系。不过,这二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古代就用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来形容这种文化的群众基础,并认为雅俗共赏是中国人欣赏文化的最高境界。世界上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便有民俗文化的存在。世界上,无论那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如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何,社会发展阶段如何,也无论这个民族有多少人,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有独特风格的民俗文化。没有民俗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在地球生存的。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民俗学都十分热门,它所体现的历史、地域环境及人文精神,使越来越多的民俗专家孜孜以求。有的国家除文科高等院校开设民俗课、培养专门人才外,还通过立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民俗文化,还出版民俗志、民俗地图、建立民俗博物馆和资料馆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民俗文化向来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凝聚力的象征。对前人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加以认真研究,是每一位民俗学者的责任。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这其中,政府立法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将民间文化行为变为政府行为,民俗文化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可喜的是,去年9月,我省人大通过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草案)》,这使我市保护、发展民俗文化有了法律的保证,也将对我市的民俗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