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委员调研建议:民俗文化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不断交流、碰撞、渗透的现代社会,民俗文化的地位日益凸显,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许多有识之士为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发展大声疾呼。但在6月14日全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笔者在对江苏省一些中小学的调研中却发现:中小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上还存在较大偏差。

一是知晓率低。在一个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主的培训班上,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了几个常识性的问题:1、你知道牛郎织女的化身吗?能讲一讲这个故事吗?2、端午节是纪念谁的?家乡有哪些关于这个节日的风俗?3、重阳节是哪一天?从科学上讲,为什么要登高?对这3个小问题,受调查的20名学生中,能得满分的仅有6人,能回答一半的不足8人。这让笔者和参加调查的同志大为惊叹。而在闲谈中,几乎没有学生能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一讲出……

二是缺少载体。为什么民俗文化在青少年中不能很好地传承呢?参加调研的民俗学专家们认为,主要是缺少载体。以同时代表“爱情”的节日为例:七夕节是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流传下来的节日,那个时代的诸如红娘穿针引线、丝瓜架下偷听情话等活动已经过时,而且与2月14日西方情人节中送鲜花、巧克力等相比,也缺少浪漫之举。调查中,孩子们也睁大眼睛问:“传统节日我们也想过,可这些节日不如西方节日有意思,过这些节,我们玩什么,怎么样玩?”确实,民俗文化的兴盛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缺少活动载体,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也因为无法参与而渐渐远离了传统节日。

为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要特别重视从娃娃抓起:一是校园要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园地。教育部门可以编写系统的民俗文化教材,包括音响资料,逐步培养民俗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并在小学率先开设相关选学课程,结合目前的乡土教材,聘请当地的民俗专家作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让更多的小学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教育。

二是重视民俗文化的社会宣传。要在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里,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站、短信等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孩子们从小自觉地接受这样的养成教育,亲历并感受民俗文化的力量,让民俗文化的种子植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

三是加强民俗文化的载体建设。民俗文化展览馆,包括一些农具展、风俗用品展等,都是传承民俗文化的得力载体,各地文化部门应大力支持并有计划地建设一些民俗文化场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从事民俗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包括玩具、食品、影视产品、动漫产品等,加快自主创新和研发的力度,让更多的代表中国民俗文化形象的产品走近孩子的视野,激发更多的中国孩子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神圣之情。

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养“活鱼”

王海鹰

6月14日是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近几年,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空前重视,有的忙着申遗评奖,有的忙着举办论坛……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病是重申报、轻普查,重效益、轻保护。一些地方热衷于申报,其意不在保护,却在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有的为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强行制造“民俗”;还有的地方申遗是为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使许多民俗走了形、变了味。

更值得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拍录看做是保护,事实上,这只是“博物馆式”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活鱼”,保护方式主要是“养生”,而不是只保护“鱼干”。活鱼要在水中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活鱼”来说,民众就是“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而是要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在活态传承中保护。

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因。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重视文化发展的规律,在增强民众的自觉性上下功夫。

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开设剪纸、捏泥人及民间传说、民间舞蹈等文化遗产课程,机关、企业及社区可以利用展板,介绍文化遗产知识等等,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之水中畅快游弋,健康传承。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