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不可缺失的家珍

     “正月灯,二月鸢,三月麦秆做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五;六月六,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对上了年纪的温州人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歌谣。

  随着时代的发展,像这样脍炙人口的地方歌谣,已成了久远的记忆。不过,这个“五一”黄金周期间,温州首届超大型民俗文化庙会将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我们可以尽情领略早已难得一见的民俗文化。

  有哪些民俗依然记住?

  古城仙鹿过,谯楼钟鼓起。温州古城浓郁的民俗文化,曾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平添了几多的生活乐趣。然而,随着现代化脚步的越来越快,古城踪迹已越来越少。五马街挺列五马,信河街七十二条半巷弄……耳熟能详的市廛传说还有谁能记得?吹糖人儿、打糖儿、捣年糕、糖糕印状元、糖金杏……说起来馋水直流的特色小吃还有谁在制作?搭“人儿”、摸珠儿、拉炮、打魔拳、玩弹子、跳皮筋、吹泡泡……曾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儿时童戏还有谁在传承?

  这些民俗文化,上世纪50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无不经历过,60年代的见识过,70年代的听说过,然而八九十年代的却听也没听过。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均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被人们所淡忘。

  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每年农历二三月以康乐坊和五马街为中心的“拦街福”兴衰变迁。在清代,“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街头还上演戏曲、鼓词、木偶、滚龙、踩高跷、猜灯谜等文娱活动。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夜晚灯灿时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直至午夜才息。

  “拦街福”延续了一百多年后,于上世纪40年代中断。直到2002年,在4月19日至21日举行的旅游节期间才恢复了这一传统民俗活动。但“拦街福”经过岁月的荡涤已不纯正,原来那种蔚为壮观的场景只能凭借史料的只言片语去追寻、回味。更为遗憾的是,像七巧节、重阳节、新年鼓、舞龙灯等其他传统节日和习俗,不是被改头换面,就是难觅踪迹。

  庙会是一道文化盛宴

  “历经百年沉淀下来的民俗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市井气息浓郁,而且很好地展现了地域特色。”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民俗文化庙会的主题就是重现古城风貌,传承民俗文化,其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就是民俗娱乐区和民俗风情区。娱乐区侧重趣味性,让更多的小朋友去认识那些曾经带给几代人无限欢乐和无数启发的民间童趣;风情区传达的是文化沉淀,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凝聚着一代代人勤劳和智慧的传统工艺。

  在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庙会还特地推出在全市范围内寻找温州“大长今”活动,不论是温州的传统小吃,还是秘制的私家菜,只要能做出一道令人回味的特色菜肴,就可向组委会自我推荐,参加温州“大长今”的评选。同时,还邀请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家乡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为市民端上一道精美的东北民俗“大餐”。

  许多家珍面临失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局限于本身给人们带来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它还传递着一种不能遗失的精神,一种源自传统并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文化精神。它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而现在却在慢慢地消逝,只有很少人在关注它、保护它。

  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奉献着。然而,这支队伍由于年龄的因素,人数一直在减少,而年轻一代却很少有兴趣加盟这个行列,其结果是对于民俗文化保护与继承的人才青黄不接,许多工艺面临失传。如何面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时代大潮,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这个行列,成为现在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潘一钢表示,庙会是民俗文化的饕餮大餐,他不仅可以给市民带来无穷趣味,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了解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地域风情。相比于一些平平板板的文字记载,民俗文化庙会显得灵活得多,也具体得多,它可以更直观、更明确地传达一种文化底蕴,具有老少咸宜的特点。正是由于受众的广泛性和多层次,它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的意义也就大得多。由此,举办这样的庙会,意义不言而喻。

  阳光总在风雨后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弘扬和保护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民俗文化在历史的潮流中起起伏伏在所难免。尤其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西风东进”,除春节能够与之抗衡外,其他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都被冲淡和边缘化,有些甚至日渐萎缩凋零,乃至面临着走向消亡的绝境。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民俗文化也应该收起自身的矜持和厚重,做到“俗随时变”,将变迁和发展作为推动民俗文化前进的动力。我市的民俗研究专家普遍认为,西方的一些节日因为新潮、时尚,所以深受许多年轻人的追捧,但是时间一过,心平气和地静思之时,是体味不出什么文化内涵的,毕竟彼此的社会文化背景迥异,只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才能体味出深层次的意义。凭借这一点,民俗文化还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民俗文化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大众文化精神的需求,就不会被人们摒弃。

  恢复、保护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并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大事。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历史文明,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当然,举办庙会只是短暂的活动,如果将传统民俗文化搬进社区,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可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

  由此可见,只有重拾信心,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依然“阳光总在风雨后”。



责任编辑:
上篇文章:民俗文化:不可缺失的家珍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