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步伐走过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承载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它是历史沉淀和时代发展所形成的产物,也是一个易变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也正面临着新的危机――文化载体的流失,包括建筑、服装等物质载体,民间戏剧、歌谣等行为载体,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等精神载体的流失。我们应该本着保护特色民俗文化的原则,保护、抢救、开发民俗文化,促使其向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寻求民俗文化发展的最佳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民俗文化的保护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里的一朵奇葩,有着其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保护民俗文化的载体

  民俗文化是在人们的漫长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受着文化载体、行为载体、物质载体的变化而变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随着外部载体的繁荣而繁荣,衰败而衰败。因此,要使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大力营造民族文化的氛围,通过扶持、指导,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各种载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同时,在利用和发展民俗文化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挖掘整理民俗文化成果

  在文化载体的整理上,要组织当地文化局、旅游局、博物馆等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整理民俗文化成果,实施民俗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通过对老一辈的访谈和对人们生活的观察,记录、整理那些至今存活在人们当中,以及正在弱化和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

  在物质载体的挽救上,重点保护原生态的民居、牌坊、古码头等,特别是针对原生态的民居,政府要给予划拨专门经费,进行日常护理修缮。

  在行为载体的抢救上,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在抢救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聚焦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在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风格、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

  (三)实现民俗文化传承人角色的转换

  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承载的,人作为个体在传承民俗文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树立民俗文化传承人方面,可以参考《印象?刘三姐》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又有市场效益的文化品牌,让村民在原生态艺术表演中演绎真实自我,实现民俗文化传承人社会地位和职业的转换。

  当地政府还应该以人为本,将民俗文化传承人作为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融入民俗文化建筑体系、区域环境、农家游等有关物质载体中去,使民俗文化资源产生最大经济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民俗文化的新气息。

  二、民俗文化的开发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形成人文资源、人文景观与辖区内丰富自然资源交互辉映的特点。民俗文化要发展,必须要制定好当地民俗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将民族风情与山水风光捆绑开发,开发建设民族风情与山水风光为一体的旅游业。

  (一)做好民俗文化规划

  民俗文化规划,属于宏观层面的发展思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立足民族特色资源,结合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以及世界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对民俗文化和山水进行规划。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所依托的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在民俗文化这一特有的人文资源上做足文章。

  (二)营造民俗文化的氛围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政府倡导、舆论引导、媒体宣传,在当地形成热爱、尊重、保护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利用旅游产业作为载体发展民俗文化,挖掘和利用最具有交流和开发价值的民俗文化元素,包括当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节庆、风俗、服装、建筑等。还应投入必要的资金,推广民族服装的穿着和保持民族建筑的特色,依托旅游产品、服务、乡村等展现民俗文化内涵,通过点面结合营造浑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三)选准民俗文化开发的亮点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很多地方的民俗文化虽然尚存,但民族风情已不太浓厚。当地民俗文化开发的亮点,不仅要考虑民俗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不仅要考虑民俗资源品位和特色,也要考虑民俗文化持续发展的效应与后劲。在依托旅游产业发展民俗文化的同时,应当找准亮点,充分挖掘传统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来演绎展示独特的人文资源。民俗旅游产品可包括民族歌舞表演、民族服饰展示、民居观光游览、民族文化展览、民族生活体验等等。

  要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区的扶持力度,在系统挖掘、搜集、整理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把民俗风情特色和亮点开发出来,推动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还要办好民俗节庆活动,走政府主导、城市推介民俗旅游的路子。



责任编辑:
上篇文章:秦腔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