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泛谈
中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区和谐的基础。
一、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民俗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人类是伴随着文化而生存、而发展、而进步的。刀耕火种、射猎捕鱼,是最原始的农耕文化,从象形文、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出现,就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演变过程。从结绳记事到算盘子的出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经过了漫长的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而最原始的统计文化则是从结绳记事开始的。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原始文化的滋润。原始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和积淀,在各地形成了共同的习惯,共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高雅文化、现代文化的先驱、延续和升华,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的凝聚和体现,同时也是一个地方约定俗成的民规。
二、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人类创造了民俗文化,同时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和包裹中繁衍生息。第一,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形成民俗和观念,如农时节气的运作、拜师学艺的礼数以及我们河阳的建筑雕饰和窗花剪纸等。第二,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愿望和企盼,如供奉神佛,祭天求雨等。第三,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礼仪,如生孩子过满月、生日祝寿、结婚贺喜、插蒿叶、贴春联、老人病故送纸线、逢年过节拜访祝福。第四,约定俗成的节日习俗,如
三、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与抢救
民俗文化不能超越历史,超越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传统民俗文化中也夹杂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然而积久年深,要改变一种陋习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现在有些封建陋习不但没有消亡,反而有沉渣泛起之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丧葬送死人,已从过去的扎纸人、纸马、纸牛、化纸钱发展到现在的扎轿车、楼房、彩电、冰箱,有的甚至独出心裁,在楼房里设保镖、保姆、二奶。还有的干脆开冥府银行印冥币。
过去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礼尚往来的习俗,亲朋结婚送点小礼物或纪念品,过大年老人给孩子点压岁钱,体现的是亲情和友情。而现在的礼尚往来却变了味,日益扩大化、商品化,不仅结婚、祝寿要送礼,生孩子、坐满月、参军、升学、迁居等等都要送礼金甩红包。吃喝宴请,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礼仪,古老的酒文化、饮食文化同属民俗文化。国人重友情、善交往,逢年过节,大事小情在一起喝上几盅小酒,叙叙友情,无可非议。但如果整天沉浸在花天酒地,面红耳赤醉熏熏,那就有伤大雅。
长期以来,民俗文化得不到主流社会应有的关注,与上述良莠混杂现象不无关系。因此,批判与传承、保护与抢救的关系值得人们深思。缙云历来都有一批有识之士重视民俗文化保护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未期曾进行过一次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传说的“三集成”搜集整理工作。最近,中央有关部委在通知中又指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正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许多的宝贵遗产正在消失,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眼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民俗文化和民间工艺,在社会生活中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到了灭绝的边缘,如剪窗花、手工刺绣、手工缝制、箍桶、做篾、打铁、木雕、古年画、古唱词、汤药方、遗存文物等。还有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由于年老体衰,正在失传。因此,对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抢救,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总之,民俗风情是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是历史的见证,是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特征。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珍惜,应该把根留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惠及后人,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