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民俗文化如何传承???

        ——民俗演变背后的经济语境和文化解析

  民俗的形成及演变自有其规律。因为它总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物质民俗更是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宗教文化三方面的发展紧密联系。

  首先,经济的发展对民俗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鬼神信仰等精神民俗中。比如,古代抗旱排涝能力差,科学知识水平低,求雨求晴这些民俗尚有生存的空间,但随着农田抗旱排涝能力的增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求雨求晴等民俗便自然消失了。苏州的一些传统民俗也一样,比如苏州跑茶会,1956年苏州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原来的一批跑街先生,成了企业的供销人员。没有了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支撑,苏州的茶会活动逐渐消失,茶馆也逐渐减少,跑茶会成了历史的记忆,有关跑茶会的民俗也就从苏州的历史上消失了。其次,政治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某些民俗的形成流变与消亡,发端于官方,官方利用政治优势来推行强化改变或禁止某些风俗;民间为纪念某些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也自发产生了一些民俗。而这些民俗,也有可能随该政治制度的更替而改变。最后是宗教。有些民俗是由宗教发生出来的,宗教又利用这些民俗广泛传播。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某一种宗教与传统文化不合,民俗也会抵制这种宗教的传播与发展。

  当然,苏州一些传统民俗逐渐衰落甚至消失,还有其特殊原因。近年来,苏州工业化步伐很快,外来人口也快速扩张。他们来到苏州,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各地的习俗,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苏州民俗也可能带来冲击。比如,一个小区里住了80%%的新苏州人,只有20%%的老苏州人,他们很难将各自风俗习惯融合起来。

  民俗的产生、演变及消亡是自然现象,但在民俗文化特别是优秀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我们也并非无能为力。苏州的民俗文化是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姑苏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在当前城市加速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姑苏民俗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民俗,这个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认为,关键是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内容、新的含义,并运用文化与经济结合等手段加以提倡、推广。对于旧民俗,老年人有割舍不断的怀旧情结,年轻人充满着好奇心,轧神仙这类活动放到新的商业环境下,往往能够举办得非常热闹,演变成新民俗。再比如,每到重阳节,黄天源的糕就卖得特别好,因为它不仅价格低廉,也是融入苏州民俗的一种潮流的象征。一个普通的老字号,能够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起来,正是传承民俗的一种好的方式。

  需要强调的是,保护、传承姑苏民俗绝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民俗往往是一个地方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带有极强的个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最具个性化、最具平民性,必须有更多的苏州人(包括新苏州人)参与进来,毕竟民俗的生命力还在民间。

  ——苏州大学民俗学教授赵杏根



责任编辑:
上篇文章:研究 传承 发展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